范學靈《中衛文化縱橫》文化概論(27)

鳴沙南有丘陵環抱,北有黃河阻隔,河岸沖積平原是大雁棲息之所,各種候鳥在汊河、湖泊繁衍生息。在今天,“過雁數聲清墮玉”,已經成為一種歡樂悠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致了。

牛首慈云在中寧縣城東部45公里處有座牛首山,位於廣武河東。俗云中寧有座牛首山,摣起胳膊夠著天。”意謂其高。此山峰巒突兀,山巔時有祥云縹渺,建有古剎多處,或隱或現於山壑間。逢其時,遊人足踩彩云,有入仙境之慨。其寺廟以極樂寺為中心,現尚有萬佛閣、金牛寺、小西天等。萬佛閣有噴香獸,銅質,表面光潤,毛鬃清晰,虎虎有生氣。金牛寺建於金牛池旁,相傳有金牛飲水於此。明代慶王朱旃見之,因以銅肖其形鑄之。山麓有地湧塔,相傳昔雷雨昏夜,有霞光自地湧出,大西天甘南塔飛來降於此,是為小西天。後番僧至此將大乘經譯成漢文,建塔焚香,此後蒙古番僧歲歲來朝。明清至民國時期,極樂寺香火極盛,系寧夏佛教界一大勝地。因風光秀麗,景色宜人,文化內涵豐富,明代位列寧夏八景之一、中衛十景之一,清代為中衛十二景之一。</p


關於“牛首慈云”來歷,佛門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很久以前,佛祖釋迦牟尼云遊四方,講經說法。當從普陀山、九華山、五臺山、峨眉山來到牛首山時,突然霞光萬道,滿山一片金紅。西天寺眾僧十分驚奇,出門觀望。只見一位僧人披著袈裟,雙耳垂肩,頭上長滿了大大小小肉疙瘩,放著光芒。他面目慈祥,滿臉微笑,雙手合十,口念阿彌陀佛,說吾乃天竺國人氏,到處云遊說法,今日來此寶山,擬開壇講經,不知眾位師傅意下如何?”眾僧一聽是佛祖駕臨,便匍匐跪拜,並請入齋房獻茶。

釋迦佛喝完一杯清茶,住持僧又下去端。茶房說:“不巧,今日水用完了,請住持馬上派兩個人下山去擔水。”住持僧不好意思地空手進人禪房,釋迦佛似看透了他的心事,忙說:“不要緊,我會幫你們的。”隨即打開寶瓶,用中指輕輕一點,甘露水便灑遍牛首山,從此遍山有了泉眼。

佛祖在西天寺講經九九八十一天,使眾僧大徹大悟,慕名前來聽經的善男信女更是絡繹不絕。臨走時,為感i射眾僧及信眾誠意,佛祖將隨身佩帶的一個玉石香爐留作紀念,經手指輕輕一彈,那小巧玲瓏的香爐便落在了半山腰萬佛閣寺前,化作一個玉石獸。玉石獸毛色光亮,雙眼圓睜,海口大張,虎虎有生。它面對著寺前的椿樹溝,無論白天黑夜都從嘴里噴出清香煙霧。煙霧裊裊不絕地順著椿樹溝彌漫到大寺溝,從大小西天所處的兩個牛首山主峰腰間繚繞於觀音臺寺,恰似茫茫白云,人們就把白色清香煙霧稱作“牛首慈云”。

實際上“牛首慈云”則是一種自然景觀。

牛首山群峰林立,高聳人云,西麓緊靠黃河。黃河在這里繞了一個弓形大彎,形成許多大小湖泊和草灘,加之黃河兩岸一望無際的農田,都為水汽蒸發提供了條件,也使牛首山形成了小氣候區。每當晨曦初露,旭日東升之時,只見那白色煙霧透過萬道霞光,如紗似絹地鋪向山巔。那山巒在霞光輝映下恰似峰峰鍍金,壑壑抹黛,遠遠看去,宛如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畫。隨著太陽逐漸爬上山頭,那藍瑩瑩的山峰被淡云薄霧繚繞,顯露出“重巒疊巇勢攆云,崖閣參差映日曛”的景色。清代詩人金蔚堂寫過一首名為《牛首慈云》的詩:“觸石淩空布錦文,側峰橫嶺其氤氳。欲知法雨頻敷處,試看蒼山一段云。”

詩的深邃意境和內涵,吸引著遊人登上大小西天去領略“風清而纖塵不到,月上而石砌玉明。慈云出而峰巒增翠,法雨過而崗阜重青”的美景。故而,山寺中有副對聯寺院有福清風掃,山門無塵慈云封。”每臨此山,遊人方能明了“牛首慈云”的真面目。

牛首慈云景觀的絕妙之處還在於“慈云航渡”。牛首山有主峰兩座,一曰武英,一曰文華。武英峰上有大西天寺,文華峰上有小西天寺,兩寺相距約500米。文華峰南側有觀音臺,是牛首山的次高峰,峰頂有觀音臺寺。三座山峰以武英峰最高,海拔1781.5米,文華峰次之,海拔1677米,而觀音臺海拔只有1250米。當然,面對其他建築,觀音臺寺算是高高在上了,“慈云航渡”景觀就出現在這里。

茫茫云霧從大小西天的山腰間,順著大寺溝緩緩向觀音臺流去,把觀音臺圍成一個云海孤島。此刻,若站在觀音臺寺的山門前,看云海浮動,似乎站在一條大船的船頭。當仰望懸掛在云霧中的小西天時,會覺得自己是在向小西天航渡,而遙望大西天又似向大西天航渡。此刻,若站在小西天寺放眼群峰,而那些露出云端的峰頂,又如點點小舟在慈云中航渡,仿佛要把佛家弟子引向西方聖界。小西天寺中有一個門楣上刻著“佛海慈航”四個磚雕大字,意境與“牛首慈云”之美景有異曲同工之妙。西天寺中又有一個門楣上刻著“云峰妙巔”四個磚雕大字,大概就是對牛首慈云景象一個恰如其分的注腳吧!

勝金雄兵勝金關位於中寧北山南麓、衛寧平原中部丘陵地帶,是中衛、中寧分界點。關北山巒起伏,沙丘縱橫;關南黃河滔滔,像一條白色的玉帶蜿蜒東下。包蘭鐵路穿山而過,衛(中衛)青(青銅峽)公路傍關橫貫。關城下面有一座隧道,洞口陡峭石壁上鐫刻著“勝金關”三個遒勁端莊的大字。這里山河阻隔,雄關要隘,自古兵家扼守,又是著名古戰場。

明代弘治六年(1493年),西路中衛參將韓玉在關西修築城池。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重修。關城依山傍水,雄踞騰格里沙漠東南沿。路通一線,扼銀川至中衛咽喉,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清朝《乾隆中衛縣誌》中,載錄周守域《勝金關懷古》詩一首,描寫了這座雄關的地理位置和險要形勢:“云茫茫,峰兀兀,雄關崛起勢潷舉。北有沙漠之縱橫,南有長河之滂淳。銀川到此啟管鍵,襟山帶水不可越。”1226年,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率領蒙古鐵騎,經此關隘揮師東進,南涉黃河九渡。成吉思汗死後蒙古軍秘不發喪,又北上攻下興慶府,即今銀川市,滅了西夏。元代在勝金關以西設應理州,明清兩朝均以重兵扼守。

明王朝與蒙古民族矛盾比較突出。勝金關是北方蒙古遊騎入侵寧夏的四條主要通道之一。弘治年間,中衛參將韓玉修築勝金關,目的在於防禦賀蘭山西部蒙古騎兵入侵。弘治以前,蒙古部族騎兵時常窺伺南侵,入塞劫掠,少則出動五六千人,多則一二萬人。至嘉靖年間,一次竟出動十幾萬人。中衛城以北的衛寧北山,溝寬嶺禿,對蒙古騎兵入侵阻礙不大,特別是自鎮關墩至勝金關近50公里,蒙古遊騎不時出沒襲擾,甚至搶掠中衛城郊。那時,百姓耕牧必須成群結夥,手持兵器。成化年間修築了一條由甘肅靖遠經中衛、中寧,北上接賀蘭山的長城烽燧,約240公里,還在各口隘要點矗立烽火臺,遇有敵情白天點狼煙,夜間舉明火,在千里邊防線上依次傳遞,迅速報警,用以抵禦蒙古遊騎的威脅。中衛是寧夏的軍事重鎮,勝金關周圍的堡寨、關隘則是西路駐軍的重要據點。據《嘉靖寧夏新志》載,明代西路中衛駐參將,擁有步兵、騎兵達7641名。

Views: 5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