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和思考是一樣的,也有真偽之分,現在,從日常生活中選出一個例子來說明之。我們曾觀察過一個參加宴會的人。在宴會中,他快樂而善談。顯得非常幸福和滿足,在告辭時,他帶著友善的笑容,告訴主人他玩得很高興。當門關上這一剎那時刻,我們特別仔細地觀察他,我們註意到,他的面部表情突然改變了,笑容消逝了;當然,這是可以預料到的,因為現在他孤獨了,沒有必要做出笑容了。可是改變不僅是笑容消失了而已。在他的臉上還可以出現了深刻的憂愁。這種表情可能只停留幾秒鐘,然後,面孔又戴上了經常有的,象面具似的表情。這個人進入汽車,回憶在宴會中的情形,思量他是否表現得很好,最後,他認為他對宴會中表現得不錯。可是,在宴會裏,“他”是否快樂呢?在他臉上出現短暫的憂愁的表情,是否是毫不重要的片刻反應行為呢?在對此人不甚了解的情況下,幾乎不可能回答上述的這些問題。可是,有一件事,可以提供線索,來了解他的快樂表示些什麽。

當天晚上,他夢到他與“美國遠征軍”一同赴戰場。他已接到命令,要他通過敵人陣線,到敵軍的總部去,他穿上德國軍官的軍服,然後,他突然發現他和一群德國軍官在一起。他感到驚奇的是,敵軍的總部是那麽舒適,每個人對他那麽友善,可是,他越來越害怕,他們會發現他是名間諜。其中有一個對他特別友好的年輕軍官走到他前面說:“我知道你是誰。你只有一個辦法可以逃生。你現在就開始說笑話,大笑,使他們大笑,這樣,他們的註意力便轉到你的笑話上,而不會註意你了。”他非常感謝這個忠告,於是開始大笑和說笑話。最後。你講的笑話太過火了,於是其他的軍官開始發生懷疑,可是,他們越是對他感到懷疑,他越覺得必須說笑話。最後,他害怕得不能再忍受了;於是,他突然從椅子上跳起來,大家也都起來追他。然後,夢境一變,他已坐在電車上,電車停在他的家門口。他穿著西裝,當他想到戰爭已過去了,便有了如釋重負的感覺。

現在,我們再分析他的夢,便可以進一步地了解他。為什麽會做這樣的夢,德國軍官制服提醒他,在前一個晚上的宴會中,有一位客人帶著很重的德國音。他記得,這個人令他很懊惱,因為這個人不註意他,同時他又想起,這些個帶德國口音的人,在那天晚上會拿他開玩笑。至於德國總部的房間,他想起,有點家那天晚上參加宴會的房間;至於總部房間,他想起,它看來有點像一間房子的窗戶,他曾在這間房間裏考試,結果考試失敗。他又想起,他小時候常坐電車上學。

這個夢顯示出,他在前天晚上宴會中的真正感覺。他感到焦慮,害怕他表現不夠好,同時,他對某些人感到不滿。他硬裝出快樂的樣子。他並不是真的快樂,而只是用快樂的表情來掩飾“他”真正的感覺,恐懼與憤怒。這種感覺令他感不安,所以他覺得像在敵人總部的一名間諜。在他離開宴會時所表現出的憂傷,才是他真正的感覺。在夢中,這種感覺得以戲劇性地表現出來。

這個人並沒有精神失常,也沒有受到催眠;他是一個非常正常的人,和每一個現代人一樣,有著焦慮,和想要受到別人的讚許。他沒有發現,他的快樂不是“他的”,因為他已經對虛偽的感覺習以為常了。

這種喪失自我,和由一個虛偽的自我來取代真實的我的現象,使個人陷於極端不安的狀態。因為,由於他不過是反映了別人對他的期望,他已失去了自己的個性,他時刻在懷疑中。為了克服這種由失去自己個性而產生的恐慌,他被迫要顯得和別人一樣,想要不斷地靠著得到別人的讚許,來尋求他自己。由於他不知道他是誰。至少他人會知道——如果他的作為能符合他人的期望;如果他們知道他是誰,他也就會知道了——只要他能相信他們的話。在現代社會中,個人自動與他人同一化的這種行為,使得個人益加覺得無助和不安。因此,他準備服從新的權威,因為新的權威給予他安全感,和使他解除懷疑。

 

第五章自由與民主


一個人人格的幻覺

 在前幾章中,筆者曾試圖指出,在現代工業制度,尤其是在現代工業制度的獨占企業方面,有某種因素促使一種人格的發展,使人覺得無權和孤獨,焦慮和不安。筆者以為,我們自己的民主制度的最大威脅,不是來自外在的壓力,而是產生於我們自己社會中某一種現象,這種現象是獨裁主義發展的溫床。筆者所指的這個觀象就是:個人覺得不重要和無權力。

 筆者的這種說法與傳統的看法不同,傳統的看法是相信,只要使個人不受外在的約束,現代的民主制度便實現了真正的個人主義。我們驕傲的是,我們不受任何外在權威的管制,我們可以自由地表達我們的思想與感覺,同時我們認為,這種自由幾乎自動地保障了我們的個人地位。“可是,惟有當我們有能力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時,表達我們想法的權力才有價值”;惟有當內在的心理情況能使我們可以確定我們自己的個人地位時,不受外在權威控制的自由,才能成為一項永恒的收獲。我們是否已達到這個目標,或者,我們是否至少已快接近這個目標?本書的工作便是想分析這個問題。

一件重要的事就是研究我們的文化如何培養人們,使其有這種屈服外在權威的趨勢。事實上,從早期訓練兒童開始,便已壓抑自發的感覺,和真正個人個性的發展。這並不是說,如果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要促進兒童內在的獨立及個人人格,以及促進兒童的成長與完整,訓練必然會壓抑自發性。這種教育可能加諸於正在成長的兒童的約束,只是暫時的方法,實際上是可以幫助成長與發展的過程。可是,在我們的文化中,教育的結果經常是消除自發性,用加添的感覺、思想、和希望,來代替原有的心理行為。比如說,最早要壓抑的感覺之一是敵意與厭惡,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便是消除兒童對外界的敵意反應.使用的方法是很多種,有的是采取威嚇與懲罰,有的是使用賄賂或“解釋”。起先,兒童是不再表示出他們的感覺,最後,他根本就放棄了這種感覺,此外,人們還教導兒童壓抑自己,不要註意別人的敵意與不誠實。有時,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兒童有種本能,可以註意到別人的這種敵意,而是像成人那樣容易受“文字語言”的欺騙。他們會“沒有理由”地不喜歡一個人——他們會直覺地感覺到從那個人所發出來的敵意而不誠實。這種反應很快地便受到打擊;兒童很快便達成一般成人的“成熟”,失去了辨別好人與壞人的感覺。

在另外一方面,成人在開始教育兒童時,便教育兒童種種根本不屬於“他的”感覺;例如教兒童要喜歡人,對人們要友善,要微笑。教育未完成的工作,在以後,社會的壓力通常會繼續完成之。如果你不微笑,人們便會認為你沒有“悅人的人格”——如果你想事業成功——無論你是侍應生,是推銷員,還是醫生——你必須具有“悅人的人格”。惟有那些位於社會階層最底一層的人——靠苦力維生的人——和最高高在上的人,不需要有“悅人的人格”。友誼、歡欣,以及微笑可以表達出來的任何事情,變成自動的反應,好像電燈開關一樣,只要一開,便可以表現出來。

Views: 9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