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22)

關於平衡和放棄的本質,我還要補充一句:為了放棄,首先必須擁有某種事物。你不可能放棄從來沒有的事物。這類似獲勝前就想放棄勝利,完全無從談起。同樣,首先確立自我,才能夠放棄自我。為數眾多的人,就是因為缺乏實踐的欲望,害怕痛苦的感受,致使心靈無法成長。他們相信可以實現某種目標,卻不願為此經受痛苦。有的人為了達到精神的更高境界,甚至不惜到沙漠隱居,或放棄適合的職業,去學習做木工,他們以為通過表面化的模仿,就可以走捷徑,達到超凡的精神境界。他們沒有意識到,長期以來,他們停留在幼稚的精神成長階段,只有從頭做起,進行自律,才是惟一的捷徑,如同他們須經歷不可或缺的青春期、青年時期和中年成長階段。 自律,包含具有積極意義的四種人生原則,目標都是解決問題,而不是回避痛苦。綜上所述,這四種原則包括: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這四種原則相互影響,有時甚至需要使用其中兩三種乃至全部原則,使用它們的力量和動力,這些完全取決於一個人心中蘊藏的愛。或許有人會問:“生物學意義的反饋、冥思苦想、瑜珈術、心理分析,是否也可算作自律的一部分?”它們只有輔助作用,而不具有本質作用。真正的自律,還是我上面提到的四種原則。只要持之以恒地實踐,任何人都能夠使精神、心理和靈魂達到更高的層次。


愛的定義


自律是人類心靈進化的重要手段,接下來,我要討論自律的原動力——愛。

愛,是一種極為神秘的現象,我們很難給出確切的定義,也很難接觸到其本質。關於愛的研究,是心理學界最艱難的課題之一。愛的真正含義,雖只有三言兩語的文字表述,但其價值和意義之大,卻使我樂於為它訴諸更多筆墨,當然,我也清楚,不管如何努力,都難以使愛的論述盡善盡美。

迄今為止,不曾有誰給“愛”下過真正令人滿意的定義,這恰恰證明了愛的神秘。愛分成許多種:肉體之愛、精神之愛、手足之愛、完美的愛、不完美的愛。在此,我想冒昧就所有“愛”的形式,給出一個相對完整的定義——我深知這樣的定義不可能完美無缺。我的定義是: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願。

我必須做幾點說明:首先,“心智的成熟”這一字眼,可能會使人聯想到宗教意義的愛。任何篤信科學的人,對於“愛”具有的宗教色彩的定義,肯定不以為然。但我的定義,並非來自某種宗教性思維,而是來自心理治療臨床經驗,也包括多年的自我反省。在心理治療中,愛的地位無可比擬,大多數病人卻對愛的本質似是而非。有一個年輕的男性病人,他膽小怕事,性格拘謹而內向,他對我說:“母親對我的愛太深了!我到高中三年級,她都不肯讓我坐校車到學校去。我苦苦哀求,她才讓我坐校車。她怕我在外面受到傷害,所以她天天開車,把我送到學校並接我回家,這給她增加了許多負擔。她真的是太愛我了!”為了順利完成治療,我必須讓他意識到,他母親的動機,可能與愛沒有關係。原因在於:首先,愛與不愛最顯著的區別之一,在於當事人的意識思維和潛意識思維的目標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愛。

其次,愛是長期的和漸進的過程。愛是自我完善,意味著心智不斷成熟。愛,能夠幫助他人進步,也會使自我更加成熟。換言之,我們付出愛的努力,不僅能讓他人的心智成熟,自己也同樣獲益。

第三,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他人。愛,可以使自我和他人感覺到進步。不愛自己的人,絕不可能去愛他人。父母缺少自律,就不可能讓孩子懂得什麼是自我完善。我們推動他人心智的成熟,自己的心智也不會停滯不前。我們為他人著想而自我完善,這與自我約束不會產生對立。我們強化自身成長的力量,才能成為他人力量的源泉。我們終歸會意識到,愛自己與愛他人,其實是並行不悖的兩條軌道,二者之間越來越近,其界限最後模糊不清,甚至完全泯滅。

第四,愛是自我完善,也是幫助他人完善。它意味著持續努力,超越自我界限。愛,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要付諸行動。我們愛某人或愛某種事物,就不可能坐享其成,而是要持續地努力,幫助自己和他人獲得成長。

Views: 13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