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笑:杜威藝術理論的教育學意義(2)

2.情感的客觀化

 在表現行為的發展過程中,有機體會對經驗中的各種因素進行選擇和組織,杜威認為這是由情感在藝術表現中的作用決定的。情感是藝術理論中的重要范疇,引發了許多思考和爭論,基於經驗哲學的立場,“源於早期對行為的統一性所做的心理學分析”[11],杜威對情感有著獨特的理解。他指出,情感如悲傷、喜悅、希望等不是在其自身內部完成的實體,而是與某種客觀事物聯系在一起,是由具體的、獨特的情境所激發出來的,是“一個運動和變化著的復雜經驗的性質”[12]。因此,情感和客觀環境不是彼此外在的關系,而是處於不斷的相互作用中,這種相互作用即“情感的客觀化”過程是一體兩面的:首先,情感作用於客觀材料——在表現行為的發展過程中,情感像黏合劑或磁鐵那樣選擇和組織著客觀材料,它“伸出觸角,尋找同類,尋找可以滋養和完善情感的東西”[13],並“將所選擇的東西染上自己的色彩,因此而為外表上迥然不同的材料賦予了質的統一”[14],在這個過程中情感使表現行為的發展獲得了一種連續性和有序性;其次,客觀材料作用於情感——情感在作用於客觀材料的同時也受到客觀材料的反作用,最初的相對粗疏和模糊的情感在與材料的作用過程中漸漸變得完善和明晰。杜威指出,“正是這種轉變使原初情感的性質發生了變化,使它在性質上變成了獨特的審美的”[15]。

 “審美情感”是杜威藝術理論中的重要概念。他認為,“審美情感是最初的自然情感——118憑借客觀材料而獲得發展和完成”[16]。杜威在自然情感的直接發泄和審美情感之間做了區分,認為自然情感的直接發泄無法產生美和藝術,原初情感沿著間接的表現之路發展才能夠變為審美的。杜威列舉了許多例子來對此進行說明,如一個發怒的人可以直接將其怒氣發泄出來,但這是有消極影響的;他還可以間接處理這種情感如去收拾房間等,當他擺正桌椅、擦凈地面時,他的情感也得到了整理,這樣的客觀化的情感才是審美的。要說明的是,杜威所說的情感不是和目的、理智相對立的,“情感在整體上是一種行為的方式,這種行為是有目的的、包含有理智內容,並在感覺和情感中意識到自身”[17]。杜威指出這一點,既使得其藝術理論更具包容性,也為情感在藝術表現中所發揮的作用進行了重要的補充說明。


3.形式的過程化

形式在藝術表現的發展和完成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以往的藝術理論爭論不休的問題,杜威從經驗來解釋藝術極大地影響了他對形式的討論。杜威認為,在傳統的藝術理論中,形式是在超脫了日常生活的審美世界中被直觀感受到的,被視作一種靜止的空間關系,其特征是比例和諧、平衡、對稱等;而在他的藝術理論中,形式是在經驗推向圓滿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有機體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阻礙、抵抗、促進、均衡時所發生的“能量的組織”,其特征是張力、保持、預見和完滿等。由於杜威主張自然主義經驗哲學,他在闡發其藝術理論時采用了“能量”這一概念,認為形式的不斷發展就是根據事物中的潛能來選擇和整合,去掉引起混亂和消減活力的能量以使那些對經驗完成有重要作用的能量得到更好的發揮;同時,他還從能量的角度對傳統的“對稱”、“平衡”等與形式相關的概念進行了重新詮釋,為其賦予了動態的、過程性的解釋——對稱是相互對抗的能量之間取得均衡;平衡是獲得平衡的過程,如天平的平衡就是兩個托盤在一種相互對立的運動中通過不斷調整而獲得的。

 形式和質料的關系是藝術理論中的經典議題,杜威同樣從形式的過程性出發對此進行了獨特的詮釋。

 首先,與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認為形式是先於質料而存在的本體不同,杜威認為形式不是外在的獨立性的實體,而是“一個經驗獲得完滿發展時所呈現出的東西的抽象名稱”[18],是在質料被組織起來的過程中生成的;藝術作品的完成不是通過將實體性的形式外在地附加在質料上,而是通過質料的形式化。正如杜威以一個房間為例所說明的,當房間中的桌椅、沙發、地毯等都被安排在恰當的位置,當各種材料被組織成一個和諧的整體時,審美的形式就生成了,亦即房間中的各種物品獲得了充分的形式化,一個收拾得很好的房間就成為一件藝術品。

其次,與柏拉圖、康德等視形式為普遍性的、質料為特殊性的不同,杜威認為質料是共同的、一般的,質料形式化的過程是個性化的,是藝術的創造性所在:藝術作品的材料本是來自於日常生活的,然而由於藝術家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吸收了材料、組織了經驗,社會大眾在欣賞藝術作品時也同樣以個性化的方式對藝術作品進行了解讀,這其中的個性化的方式使得一般材料變成了獨一無二的藝術品。當然,杜威也站在他的自然主義經驗哲學的立場對藝術形式的創造性作了一定程度的限定,形式的生成雖然是對經驗的個性化組織,但人類的生命活動所共同分享的節奏(如休息和工作、播種和收獲等)保證了藝術創作在享有個性化的同時也遵循著一定的客觀性基礎。


(三)藝術的價值


為了說明藝術所具價值的獨特性,杜威首先通過比較藝術和科學澄清了兩種價值的不同。他指出,科學的價值在於外在的指示和參照作用,通過抽象的符號來“陳述”,如一個箭頭指明方向、一張地圖說明各個區域的——119相對位置等;而藝術的價值則是對自身的直接呈現,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表現”,如一座城市、一個花園的本身等。兩者在經驗的發展中發揮著不同作用,科學作品導致一個經驗,而審美的藝術作品構成一個經驗,前者就像一個旅行者通過地圖的指示來到了一座城市,而後者則是他在這座城市中的切身感受。

 科學的“概念”是一般化的,這種一般性使得它能夠被廣泛地、重復地運用;藝術的“表現”是個性化的、不可重復的,這是否意味著藝術的意義是狹隘的和缺乏普遍性的?杜威雖然明確強調藝術的意義在於“表現”個性化的經驗,但他並不擔心這會折損藝術的普遍性意義,並頗具辯證色彩地論述了藝術的個性化表現所具有的普遍性意義。杜威從“普遍”、“一般”、“共同”等詞語在日常生活中的直接使用義而不是其背後的形而上學來進行闡釋,從中尋到了藝術價值的普遍性基礎,即“‘共同的(common)’是指在若干人的經驗中都可找到的;由若干人所分享的就因此而是共同的。在經驗的做與受中植根越深的,是越一般的(general)或共同的。我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中;自然之性對我們而言是共同的。一些沖動與需要對於人性是共同的。‘普遍的(universal)’並非某種形而上學地先於所有經驗的東西,而是經驗中的事物作為一個將各種獨特的事件與場景聯結為一體的紐帶而起作用的方式”。[19]由這些界定出發,藝術所不同於科學的普遍價值即可被揭示出來:藝術充分地表現了具體的、個性化的經驗,而在眾多個性化的經驗深處有著共同的、一般的因素,這些共同的、一般的因素能夠通過藝術的交流被人們所共享,藝術的普遍價值就在藝術的交流中獲得了實現。

 “交流”是杜威藝術理論中的重要概念,杜威指出“交流是引發分享的過程,使原本孤立的、獨特的變成共同的”[20],藝術交流使得眾多獨特的個體在保留著其獨特性的同時聯結為一個共同的整體。杜威指出,人們雖然以多種方式聯系在一起,但藝術是現存的最普遍最自由的交流方式,與人們為了溫暖和安全而選擇群居或為了提高行動的效能而選擇合作不同,藝術通過交流來分享意義,是唯一的真正人性的聯系形式。藝術交流所產生的對意義的共享使人們意識到他們的命運相互聯結在一起,這種共享和聯結可以跨越時代、超越國家。


二、杜威藝術理論的教育學意義

概括而言,杜威的藝術理論在“藝術的教育”——藝術之於教育的本體價值(或內在價值)和“教育的藝術”——藝術之於教育的方法論價值這兩個層次上關涉到藝術和教育的關系,本文從這兩個維度展開分析。

Views: 6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