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夫:中年身世似逃禪(2)

06

 被名山大水擁著的中年,似乎該有一些名門正派的貴氣。該說的話,從未三緘其口。該做的事,向來一意孤行。這是一個是非正邪極易混淆的時代,舉目烏煙瘴氣,只能重建君子心中那個道義江湖。

 一入江湖歲月催,鬢已星星也。這都是古話,道的也是千古炎涼。江湖子弟江湖老,活的正是這樣一點骨血。想當年青春許國,揖別了皂隸生涯;幾十年風刀霜劍地在俗世突圍,要的也就是這樣的雲水營生,自由西東。

 一日,入魏寶山長春洞借宿,幾百年的老道觀,傲岸而寂然。逍遙道長與龔道士和一個火工道人,三人在此深林枯澗邊,孤守一脈道法。夜來月下,搬出桂花私釀,與我等俗人痛飲。醉罷吹簫彈琴,仙樂飄飄;再於空庭踏罡步鬥,打出另一番迥異中原的太極。這樣的浮生閑日,何等快活逍遙。

 道觀香火寥落,不敷日用。道士須躬耕荒野,聊供盤飧。其處遠離人煙,山冷水寒。詢之:何以選擇如此生涯答曰:祖宗的衣缽,總會要人守著在。

 雖然雲山相隔,我輩守著的,亦是另一種祖宗家法。古語謂盛世拜佛,末世訪道。至於書生,千百年來,也就圖個在治亂之間,維系那一脈文化江山,以免真正的亡了天下。

 

07

 南遷十載,生年過半。海內外出書十余冊,結緣天下同道上百萬,我算是對得起我的中年。盡管生活多如黃遵憲詩雲:中年歲月苦風飄,強半光陰客裏拋。但這樣的光陰,自問尚未虛擲。

 方今之世,看著快似要到真正的一元覆始之際了。我輩拼命也要從中年活到老年那裏去的唯一興趣,正是想要見證我們平生努力的這一切,該怎樣在未來散枝開花。

 朋輩勉之曰:該行的路我們已經行過了,該打的仗我們已經打過了。我曾過眼的天地煙雲,我曾親炙的當世賢哲,我曾結交的美人英雄,也許是他三世也不能遭逢的幸運。

 十年前的大年三十上午,我路過喜州古鎮,看見一個少女還在寒風中獨守小攤,零售著名的喜州粑粑。我問她為什麼還不回家去團年她說她在昆明上大學,平日都是媽媽賣粑粑供她。她放假回來才能幫一下媽媽,只等這些粑粑賣完了,她就回去團年。那一刻,我忽然背身拭淚。我買完了她所有的幾十個粑粑,對她說:你是好孩子,快回去吃年飯吧。

 她端著空了的簸箕,對我躬身一揖說:叔叔,你是善良人,會有善報的。

 這個白族少女的話,我視為對我中年的最高獎掖。我一直深懷善意地行走於大地上,背負欺淩侮辱,也背負著無數真善美的目光。正是這些弱小者的鼓勵,使得我輩行走在中年的路上,走得還算很有力量。(愛思想網站 2017-01-23)

 

 

 

侯瑋紅:啟蒙與當代俄羅斯“鄉村散文”

 

肇始於17世紀的啟蒙運動是近代西方繼文藝覆興運動之後對理性覺醒的又一次呼喚。1784年,康德在《答覆這個問題:“什麼是啟蒙(運動)”》這篇文章中揭示了啟蒙的本質及其實現途徑。他認為,“啟蒙運動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於自己的不成熟狀態,不成熟狀態就是不經別人的引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為力。當其原因不在於缺乏理智,而在於不經別人的引導就缺乏勇氣與決心去加以運用時,那麼這種不成熟狀態就是自己所加之於自己的了。Sapereaude! 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這就是啟蒙運動的口號。”[1]可見,康德所說的啟蒙的本質在於使人從幼稚走向成熟,成熟的標志在於能夠運用自己的理智,而走向成熟需要借助於他人的指引。康德進一步指出,啟蒙無須他物,只要自由,是“公開運用個人理性的自由”。 法國的孔多塞也在他所著啟蒙哲學的經典《人類精神進步史綱要》一書中,把科學看做是人的理性不斷改進的工具,宣揚被壓迫階級的解放和所有人的公平正義。因此可以這樣認為,啟蒙精神的實質就是自由,是倡導擺脫無法支配理性的蒙昧而走向自由運用理性的光明。這個自由“不是個人意識的張揚,而是整個人類反對神話和愚昧的自主意識的覺醒”[2]。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的著名論斷那樣:“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3]當代哲學家哈貝馬斯指出啟蒙是“與過去告別的斷裂意識”和“朝向未來的進化意識”[4]。從這個意義上講,啟蒙帶來的常常是文化的發展、思想的進步以及社會的前進,也許正基於此,啟蒙至今沒有終結。

 作為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國家,俄羅斯位於兩大文明的交界處,無論在歷史文化還是在民族性格方面都具有雙重性,因此它的啟蒙也經歷了既與西方相似又獨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在俄語中,“啟蒙”一詞由“穿過、透過、遍及”這個前綴和“發光、照亮”這個詞根組成,顧名思義,就是“把光亮透進來,讓光亮普遍照耀”的意思。那麼,什麼是俄羅斯的光明夢它追逐這一夢想的過程又有著怎樣獨特的經歷回顧幾個世紀的風風雨雨,我們可以這樣說,俄羅斯的光明夢就在於它對民族解放與振興之路的求索,對民族同一性和俄羅斯思想的探尋,而它追逐夢想的過程一直伴隨著對東方還是西方、民族傳統的宗教文化抑或歐洲啟蒙文化的選擇與鬥爭、交匯與融合。正是長期在俄羅斯智性生活中占據中心地位的文學,如明燈一般照亮了這條啟蒙的前行之路。我是誰誰之罪怎麼辦這一個又一個文學問題推動了俄羅斯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性的善惡、道德的含義、自由的邊界,這些俄羅斯文學的永恒主題啟蒙了一代代俄羅斯人,對這些人類普遍問題的不斷探索也彰顯了俄羅斯之於世界的特殊使命,促成了俄羅斯文化在西方正面形象的樹立,極大提高了俄羅斯的國際地位。

 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文化發展歷程既表現出茫然失措的驚慌與失落,也具有急於尋找歸屬感的緊迫與混亂。世界圖景的變化導致舊有價值觀念的瓦解和整個社會信仰的全面崩潰,民族和國家的命運處在風雨飄搖、前途未卜的轉折關頭。正如別列佐瓦婭和別爾裏亞科娃主編的《俄羅斯文化史》中所分析的那樣:“蘇聯人過去在兩種尺度中生活:現實的和神話的。神話是他生活的動機,這個神話就是:他是世界上美妙的和先進的國度裏的公民,這個國家將走向‘光明的未來’。現在知道了這個美妙的未來是不存在的,而原先以為強大的祖國再也不準備保護自己的公民了。”[5]走出蘇聯文化的空間,人們第一次發現自己突然長久地無人過問。“何去何從”這個尖銳的問題不僅再次鮮明地擺在俄羅斯民族面前,而且也使每個備受精神創傷的俄羅斯人陷入艱難的抉擇之中。這一階段的俄羅斯文學與20世紀之初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即它們都是作為大變革、大動蕩的過渡時期載入史冊的,因而在文學理念上突破了統一的世界觀而表現出多層次、多維度的思想與審美傾向。蘇聯時代趨於弱化和隱蔽的“斯拉夫派”和“西方派”之爭,從改革以來就日趨激烈化和表面化。蘇聯的解體可以說暫時宣告了“西方派”的勝利,然而爭論遠遠沒有停止。以對蘇聯模式神話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一元論的解構與顛覆為特征的後現代主義文學,經過風起雲湧的狂潮之後在90年代後期逐步式微,而繼承了優秀傳統的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在危機中不斷創新,在對社會現實的真實描繪與批判反省中尋求著解決民眾精神危機之出路。可以說,俄羅斯文學依然承擔著啟蒙民眾的重要作用,在探求自由道路和俄羅斯未來發展方向上,繼續進行新的嘗試與拓展。“鄉村散文”的覆興就是這種嘗試的一個明證。

 “鄉村散文”又譯為“農村散文”或“農村小說”, 指的不簡單是以農民和農村生活為主要描寫對象的農村小說,而更多地是指一種賦予了農民和土地以特殊精神意義的創作共性。一方面,它的產生、發展和變遷與俄羅斯農業政策和農民問題的演變過程息息相關。在俄羅斯,農民是一個歷盡苦難的階層。連年的戰爭、饑荒、不斷變更的政策條令,都把農民一步步推向絕望的境地。因此,反映農村存在的問題、表達農民的內心訴求,是鄉村散文必然的一項重要內容。但是另一方面,鄉村散文的意義遠遠不止這些。著名作家阿伯拉莫夫曾經說過:“農村——是俄羅斯的深處,是我們的文化賴以成長和繁榮的土地。”鄉村散文之所以被認為是關於俄羅斯農村和俄羅斯人民的深刻的藝術史詩,標志著20世紀下半葉俄蘇文藝哲學思想的騰飛,並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這一時期俄蘇文學的發展方向,就在於它蘊含了豐富的哲學內涵、覆雜的社會歷史心理、鮮明的民族精神傾向,並擁有一套完整的美學體系。下面我們簡要回顧一下鄉村散文的發展過程。

Views: 11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