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篇的作者是金鳳。她清華大學畢業,解放前夕參加革命,解放初是《人民日報》記者。抗美援朝擊落對方飛機最多的空軍戰鬥英雄是趙寶桐,《人民日報》讓金鳳采訪他。組織讓趙寶桐做報告,因文化水平所限,他寫講演稿有困難,請金鳳幫助。一來二去,倆人產生感情,結了婚。文革開始,金鳳到空軍采訪。當時空軍提出要把飛行的命令用毛主席語錄表達。金鳳的丈夫是空軍飛行員,她知道這樣做不行。飛行速度太快,如果先念語錄,再下命令,在空中會出風險。金鳳就寫了一個內參,說不能這麽幹。但這個事得罪了高層的一些人。不久金鳳就被關進秦城,組織對丈夫做工作,說老婆是反革命,反革命家屬不能上天,要想繼續當空軍,就必須跟老婆離婚。趙寶桐不願意離婚,扛了一年,實在抗不住了,只好離婚,組織上還給趙寶桐介紹了女士,和他結婚。9·13事件以後,金鳳平反出獄,發現丈夫跟別人結了婚。金鳳一定要跟丈夫見面。趙寶桐和金鳳有感情。第二任妻子看到這個情況,有點招架不住,急了,就給江青寫了一封信。不久江青倒台。她給江青寫信成了問題,法院判離婚。這樣,金鳳和趙寶桐覆婚。覆婚以後,金鳳觀察,覺得趙寶桐的第二任妻子人不壞,又幫她找了對象。金鳳還活著,但她不會用電腦,所以她的回憶錄,要通過紙質書籍尋找。

四如何處理彰顯與反思的關系。追尋道統,彰顯良知,是我選文的內在追求。中國主流的歷史是政治家的活動史。何家棟先生提出過一個觀點:政統比道統更深刻。就是說,思想史的線索比政治家的傳統更重要。我讚成這個觀點。所以特別關註半個多世紀以來具有探索性和超前性的思想者的命運,選取了回憶林昭、遇羅克、顧準、李慎之的文章。這些思想家有的為了表達付出了非常大的代價。擦亮這些人的名字非常重要。

一些學生懷念老師,讓我們看到過去的師道。比如錢文忠,是一個少年才子,上中學的時候,十幾歲就想學梵文。給季羨林寫信,季羨林覺得有意思,就在1984年招了一個班,共8個人,他是其中一個。結果8個學生有6個沒有學下來,只有2個學下來。季羨林把錢文忠推薦德國繼續深造。錢文忠學成回國趕上了1989年,成了一個有問題的學生,被北大開除。搞不成學術。東方不亮西方亮,他就下海經商。90年代,周一良見到錢文忠,覺得錢文忠是人才,是搞學問的料,下海經商有點可惜,就拜托上海的王元化先生把錢文忠收在門下讀博士。錢文忠成了王元化的關門弟子。他在覆旦大學讀完博士之後,留在覆旦當了教授,從商海回到了學界。他學有所成,很有名氣,非常感謝周一良、王元化對他的幫助。

還有劉道玉回憶楊小凱的文章。全球華沒有人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但有人認為,全球華人裏有資格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有6個人,楊小凱是其中的一個。可惜他死得太早,才活了50幾歲。楊小凱的學術道路很坎坷,在文革時期他是一個高中學生,他寫了一篇很有名的文章《中國向何處去》。康生看了以後說,這篇文章絕不是中學生寫的,要追後台,把楊小凱給抓了,判了很長的徒刑,他住了十年監獄。幸好在監獄裏有很多高級知識分子,他在裏面學了高等數學,出來之後,就想走學術道路。刑滿釋放人員,連考大學的機會都沒有。他的父親跟李銳是好朋友,李銳又把楊小凱推薦給於光遠,於光遠讓楊小凱考進了社科院,出版了學術專著,但解決不了夫妻兩地生活。這時,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破格把楊小凱聘成武漢大學講師。美國的鄒至莊教授到大陸訪問,看楊小凱很有水平,就邀請他到普林斯頓大學去當訪問學者、讀博士。武漢大學有人不同意。劉道玉硬是開綠燈,讓他去了。如果不去,楊小凱也不會取得國際一流的學術成果。他死的時候是澳大利亞科學院的院士,莫納什大學的終身教授,說明在國際上承認楊小凱的學術成就。像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佳話,在當今的中國大學裏,已經很少聽到了。

回憶父母的文章,一般都是懷念父母的恩情,歌頌父母的美德。但我有意選擇了幾篇是反思父母的弱點、缺點的文章。老鬼、李南央寫母親的的文章,曾經引起很大反響,我編了進來。有一些文章,不是專門揭父母的短處,而是把父母當成活生生的人來寫,既寫優點,也寫缺點。比如北島寫回憶父親的文章。我曾經和北島家住在一個院,跟他父親很熟。在我印象中,他的父親是很好的人,待人隨和、文雅。他是一個保險專家。解放後中國不重視保險,把他父親擱在民主黨派裏。改革開放之後,要恢覆保險國際業務,只好把他的父親請回來當顧問。北島辦《今天》,遇到官方很大的壓力,他父親給了很大的支持。北島的回憶文章提到,冰心丈夫被打成右派後,官方對冰心不放心,想了解冰心的思想狀況與精神狀態。冰心是民進宣傳部長,北島的爸爸是副部長,官方讓他爸爸不時到冰心家坐坐,了解冰心的動向,後向組織匯報。北島的態度是理解性地反思。北島的爸爸把黨看得比朋友更高,當時不奇怪。如果換另外一個人,也會這樣做。這個事情放在今天,會覺得是不太光彩的事。北島把他爸爸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如實地反思,不避諱親人的缺點、弱點、局限,是一種高境界的表現。

五是如何處理歷史價值與文學價值的關系。回憶性屬於歷史的範疇,拒絕虛構,但從文學的角度看,有一些回憶錄也有很高的審美意義。當今中國最好的文學作品並不是小說,而是一些抒寫真人真事的散文。以《風雨同窗》裏沈睿的《殘酷的青春》為例,她回憶的是小學同學姚錦雲,兩個女孩子一塊上小學、初中,一塊插隊。作者考上了大學,姚錦雲當了出租車司機。80年代初北京出租車特別少,當時的出租車公司全是國有的,中學畢業生能當出租車司機,也是一份不錯的工作。但車隊的隊長老對她進行性騷擾,弄得她告狀無門。那時候是鐵飯碗,不在那個單位幹,就沒了飯碗。她一怒之下,開著出租車在金水橋撞死了6個人。這在當時是一個轟動北京城的大案。這篇文章一共有6萬字,寫得非常生動與細致,把文革期間那一代女孩子的追求與愛好,以及互相之間很私密的東西寫得淋漓盡致,應當說文學價值很好。這套書裏關註的一些作者,比如章詒和、野夫、徐曉、吳迪、趙越勝等,我認為他們代表了當今漢語文學的高度。他們的散文,是當今中國最好的文學作品。

下面再講一講我自己的回憶錄《精神的流浪》。

我今年61歲。一生的經歷可以分為三段。少時在北京讀書。後來到山西插隊、工作。90年代再回北京。這種經歷,使我對北京和外省的差別有比較深的感受。回想在山西大學念書的時候,江地教授介紹他治學的經驗是黃花魚溜邊,找一個別人不關註的空白而有所開拓。他在山西大學歷史系教師裏,算是學術成就很高的了,別人影響多不如他。系裏還有一位閻宗臨教授,我入學不久就去世了。他的兒子閻守誠曾經和我同事。後來閻守誠將他父親的史學文集整理出版,我才知道閻教授三四十年代研究歐洲史和中西交通史達到一流水準,因為熱愛家鄉,謝絕北京、廣州一些名牌大學的邀請,回到山西大學任教。饒宗頤在序言中說他“回山西故裏,終未能一展所學,憂悴而繼以殂謝,論者深惜之。”在山西的學術部門供職,領導人總是強調,掙山西的錢,就要為地方服務。在這種導向支配下,學術往往成為地方利益的敲門磚,自然難成大器。到了北京,知識界人士談問題開口就是中國如何,世界如何。周圍想大事的人多,無形中就起到一種拓展思維的鞭策作用。唐達成先生看了我寫的文章,很感興趣,說,可惜發在地方刊物上,沒有影響。邵燕祥先生看了我的文章,也說過類似的意思。九十年代初,我從錢理群的《周作人傳》面讀到一段話,印象很深:“歷史低潮時期,遠離政治中心,可以利用那裏相對薄弱的政治條件,進行歷史的深思,積累力量;而到了歷史高潮時期,則必須置身於政治文化的中心,投身於時代潮流的旋渦中。唯有在那裏,在各種思潮、力量的巨大撞擊中,個人的才華、智慧才能得到全面的展開,盡性的發揮,人的生命也就獲得了光輝燦爛的閃現。”的確,魯迅、周作人兄弟如果不是在五四時代來到北京,而是留在紹興,他們個人的才能再高,也不可能對中國文化產生如此之大的影響。

我在山西工作生活的體會是,身處外省,要想把握全國的思想文化脈搏,難度比較大。很容易被地域的天花板限制住。想做一些高端的事情比較難。後來我從單位提前退休,以北京知青的身份把戶口轉回北京定居。感覺取法乎上的機會比較多。

在北京,我參與的第一件值得一說的事,是推動顧準研究。顧準這個名字我在80年代就聽說過,但真正引起註意是我1993年研究文革中的民間思想以後。當時,從香港刊物上讀到顧準的《直接民主與“議會清談館”》,眼睛一亮。大約1995年2月,我路過朝內大街人民出版社讀者服務部,看到門口有“《顧準文集》已到”的廣告,於是趕快買了一冊。讀過之後,便把當時的想法寫入《當代思想史的一個缺環》一文。兩月後在《讀書》上刊出。不久,和《中華讀書報》家園版的編輯蕭夏林談起顧準,他又約我寫一篇短文《愧對顧準》。接著,又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參加了《顧準文集》討論會。轉眼到了1996年1月,一天早上,我忽然接到一個電話,說他是顧準的弟弟陳敏之,到了北京,要和我見見面。我趕到陳先生下榻的上海駐京辦事處,和他談起顧準是否還留下了一些未曾發表過的文字?聽說留有一些日記,不知情況怎樣?陳敏之先生告訴我,顧準留下的日記他那裏有三本,於是,我就產生了一個念頭:應當爭取讓顧準日記與讀者見面。當然,做成這件事也不容易,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顧準文集》受到追究,形成了寒蟬效應,一些出版社不是不想出,而怕挨整。我了好幾家都不成功。最後經周實介紹,我認識了報告文學家譚合成,他找到了經濟日報出版社,社長初志英拍板,給這本書開了綠燈。與聯系出版的艱難相比,編輯過程一路順風。《顧準日記》的出版後,我又和陳敏之先生合作,編成《顧準尋思錄》。在作家出版社唐曉渡和民間投資人董懷明的支持下,推向了社會。

以後,我牽線搭橋,促成了陳敏之與顧準的兒子高粱合作,編成《顧準文存》四卷,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這樣,顧準留下的文獻,基本就都“出土”了。顧準研究再次成為思想界的熱點。

Views: 6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