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幼棣《後望書》民勤綠洲的生死存亡之秋(2)

春種秋收,完好的灌溉渠系,還是能夠維系土地和土壤活力。如果戰爭或管理不善等原因,渠道壅塞破壞,耕地廢棄荒蕪,就會很快沙化。

因石羊河民勤附近的水面廣,濕地多,水系發達。歷史上的主要屯墾區域多在這一帶“流動”。一片地方棄耕後,再找一片地方開墾。初唐屯墾中心是石羊河下遊的武威縣。但後來受風沙侵害,移至中遊地區的一個戍堡明威戍,這里即漢代宣威縣,唐代在武威縣之東設立白亭軍城,作為屯兵之處。白亭軍因臨近白亭海而得名。白亭海是原來東海的一部分,湖水潔白,景致極佳。唐代的“軍”,相當於現在的師團級建制,有上千號兵士、家屬及後勤人員。當時涼州還有赤水軍、大水等軍事單位。相當於連排駐軍“守捉”、“戍”等就更多了。


這樣過了幾百年,至元代時,漢、唐時代的主要墾區均因沙化而廢棄,墾區就移至石羊河的下遊地區——因為湖水面積縮小,不斷有大片肥沃的湖底出露,成為可以耕種的良田。清代與現代石羊河下遊的農業耕種,基本上仍沿用元代墾區。

武威是西域文明的濫觴之地。


聽一聽北魏詩人溫子升的《涼州樂歌》:

遠遊武威郡,遙望姑臧城。

車馬相交錯,歌吹日縱橫。


這里車馬輻湊,行人來來往往,到處都是歌舞與鼓樂吹奏,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唐代武威更是空前繁榮,涼州“人煙撲地桑拓稠”。王翰的《涼州詞》:以急促的琵琶彈奏,和“葡萄美酒夜光杯”的絕妙組合,傳唱千年不衰。

漢、唐、西夏至元、明,戰爭與和平,農耕與遊牧,天災與人禍,武威和民勤綠洲的“發展”不斷受到各種挑戰,文明在間斷中交替、延續。“銀武威”在2000多年里多次被迫“遊移”,但石羊河依然流淌,湖面也只是時大時小而已。


100多年前,隨著農業用水的增加,往昔的大湖,被稱為東海與西海的大湖,終於分裂成諸多較小的湖泊與濕地:魚海子(白亭海)、青土湖、柳林湖、鴨兒湖、馬營湖、頭道湖……,還有許多沼澤濕地。原先注入休屠澤的大西河(金川河),因灌區擴大,來水減少,脫離了石羊河水系,在其尾閭形成了新的湖泊昌凝湖,即今天的昌寧湖。但當時民勤地區還依然水量豐富,如青土湖的水面仍有上百平方公里。

上個世紀50年代,石羊河年來水量還有5.4億立方米,約佔石羊河年經濟量的三分之一,可以維系諸多的湖泊與濕地。

湖水退去後,湖盆的土壤肥沃,宜於耕種。於是農民們攜家帶口不斷來到這里墾荒耕種,民勤綠洲的人口迅速增加,成為有幾十萬人口的農業大縣。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風沙開始增多,民勤人防沙治沙、歲歲植樹增綠,在風沙線上建起長達300多公里的防護林帶。壓麥草,植梭梭,他們在與風沙鬥爭總結出來的經驗在全國廣為傳播。

Views: 1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