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明:六分天下:今天中國的文學(2)

 3

   不過,至少目前為止,“盛大文學”還遠未能在網絡的世界裏一手遮天。大資本的胃口雖然兇猛,它的興趣卻很狹隘,它好像是要把一切都搞成讓它賺錢的東西,但是,一旦覺得搞起來不劃算,即便已經抓在手裏的,它也會迅速丟開。比如文學作者與讀者的“即時”互動,這是互聯網的一大創造,也幾乎從一開始,就被“盛大”式的文學產業盯上了,但是,這種互動的散漫多變的特性,與“盛大文學”追求的模式化狀態,畢竟距離太大,所以,它至今基本上還是一塊荒地,沒有被大資本仔細地圈墾過。而恰恰是這個互動,在網絡文學興起時的那種自由風氣大面積退潮之後,在“盛大文學”的高墻之外,繼續滋養一片特別的天地。

   這天地的邊界並不清晰,既沒有連成一個整體,也隨時都在變化,有點像中世紀歐洲城市裏的大學,東一幢樓,西一間屋,分散鑲嵌在大街小巷。隨著“盛大文學”攻城略地,有名的文學網站一個個俯首稱臣,這天地似乎逐漸退入博客和小網站上的個人網頁,以“小範圍”——相對於“盛大文學”式的“大呼隆”——的傳播,四面揚花。這當然未必持久,目前這種博客式的空間形式及其閱讀和討論群體,一直都在變化。不過,人生世界,尤其今天,大概也沒有什麽形式——無論哪一類的——能夠堅固不變,所有的不變,都只有寄寓在“變”中才能實存。我就姑且用“博客文學”,來稱呼這片天地吧。

   各種各樣的人到這裏來發表作品:有文名頗甚的紙面文學作家,退休了,用化名在博客上發表長篇小說,與幾十個讀者——其中還有遠在北美的——在留言板上持續探討,不亦樂乎,一部寫完了,還要再寫第二部;有出身名校政治學系的70後男性專業人士,應該是忙得四腳朝天了,卻一有空就進博客發同性戀小說,而且是女同性戀小說,寫齡還不短;有地處山野小鎮的年輕女子,白天在旅館前臺打工,晚上卻隔三差五往博客上發長長短短的散文式感言,一見有誰留下只言片語,就高興得不行,回復一大段……

   這樣的舉例可以無窮無盡、千差萬別,但有一點是相通:這些人絕大部分不是沖著錢來的,“博客文學”的後臺裏,沒有人統計字數和點擊量。雖然這些博客和個人網頁能夠存在,多半與資本邏輯的運行有關,但這些老老少少所以進博客來持續“塗鴉”,主要還是因為,這裏有一樣比錢更能吸引他們的東西:讀者。不是那種眼神散漫、頻繁點擊、只為松弛疲憊身心而來的讀者,而是另一些定睛細看、熱切關心、要對作者說話、甚至一路跟著走很遠的讀者。說得粗糙一點,他們不光是來表達,更是來尋找傾聽和關切的。當今社會,表達固然受限,傾聽和關切更是稀少。

   這裏確實有讀者,成千上萬。他們不光讀,還評論——有的甚至罵罵咧咧、建議——有些非常專業,甚至——往往是作者遲遲不更新的時候——挽起袖子、下場獻技,把一個本來是圍觀獨奏的場面,幾乎攪成“接龍”式的集體競技!這裏也有紙面世界那樣界限分明的單向的寫→讀關系,但更多的,卻是種種即時性很高、基本是自由無羈的雙向關系:讀-寫、讀-讀、甚至寫-寫。這些關系不斷地改變作者和讀者的位置,甚至互換他們的身份。網外養成的種種界限和等級,到這裏不知不覺就亂了。門外世道叵測、弱肉強食,這裏卻多有呼應、好賴能取一點溫暖:若幹逾越文學範圍、在一段時間裏相當穩定的“準社群”認同,也開始在這裏形成。

   這造成了“博客文學”的兩個似乎矛盾的特點。

   其一,因為空間分散、讀寫互動,“博客文學”很快形成了一種似乎是以無章法為章法的生長模式。倘說紙面文學是暴發戶的花園,常常被大剪刀修裁得等級森嚴,“網絡文學”卻有點像城外的野地,短樹長草一齊長,互不相讓。比方說,最初由報紙創造的“連載”方式,在這裏是廣泛運用了,但魯迅、張恨水那種面對讀者的優勢地位,在這裏卻難以維持。一想到幾十個讀者每天晚上都可能點進自己的博客等著看下文,即便慢性子的作者,也會被催得慌吧?如果那幾位屢屢給你建議和鼓勵、因此被你下意識地視為同道的“資深”讀者,忽然都不見了,你就是素來自信,是不是也不免要生出一絲沮喪和惶惑?

   世上其實沒有真無章法的地方。近身層面的秩序散了,稍遠或稍下層面的秩序就會浮上來,隱隱約約地取而代之。多位80後的網絡作家堅持說:“真正的網絡文學”不是別的,就是“全民娛樂”,是“放松、好玩和消遣”;“博客文學”的整體水平持續徘徊、始終是一副業余身段,引得讀者都開始普遍抱怨;尤其在想象力和突破力方面,至少到目前為止,“博客文學”並沒有表現出當初期許的那種進步,與譬如1980年代的小說相比,無論“形式”還是“內容”,今天的“博客文學”似乎都相當保守……目睹這種種情況,你一定深感那些來自社會深層的強制力的牢固吧?一時的自由,並不能消除長期禁錮所造成的狹隘和貧瘠,何況現在,即便網絡世界裏,也遠非真正能無拘無束。

   但還有其二。雖然野地裏一時養不壯優異的文學花木,雜草叢生之中,文學與非文學的邊界,卻實實在在被打破了。在紙面世界,是那些軟硬不等的制度:大學中文系的學科分類、文學雜誌的欄目、出版社的經營範圍、書店的分類標簽、作家協會的組別……劃定和維持著邊界,但這裏,那些制度基本不管用。相反,是另一些更無形的因素,在影響人們對“邊界”的感受:由跳躍式點擊主導的網上閱讀方式、網外生活中多媒體交互影響下形成的感受和表達習慣、作者/讀者互動過程對奇思異想的激發效應……天性中本就有一股偏要踩線越界才快活的熱情的寫作者,當然要在“博客文學”裏跨過來跨過去了。

   4

   正是這個在網絡上被大大激發起來的跨界的沖動,造成了網絡文學的一片極大、但其未來走向也極多樣的新空間。這裏不像“博客文學”那麽安靜,大大小小的各式資本,都吹吹打打,進來占一塊地。但也因此,一些本來只是心血來潮的念頭,反而可能借其力,實現為五花八門的新文體,甚至更大類的新媒介。只要還沒有贏家通吃,資本的活躍,有時候也能為其他沖動,提供行動的條件。

其中一個明顯的趨勢,是文字與圖像、音樂表達的多樣混合:有動漫那樣基本由圖像主導、但借用了不少文學和音樂因素的,也有如《草泥馬之歌》(2009)和《重慶洋人街標語集錦》(2009)那樣,仍以文字為主、卻套上一件圖像和音樂外衣的;大量是商業性的,也有非商業的;大部分自律頗嚴、甚少違礙,但也有嬉笑怒罵、鋒芒畢露的……

   即便文字作品,文學與非文學的混合也愈益多樣,文類身份不明的作品層出不窮,從“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那樣的長篇巨制,到形形色色的諷刺文:擬名人講話、寓言式笑話、對聯、歌詞和詩詞改寫……其中許多——往往篇幅短小的——作品,文字之活潑犀利、思路之聰敏跳躍,那樣肆無忌憚地發掘核心字詞的表意潛力,都每每令我驚嘆。一些高度凝聚了當代生活的某種特質、值得刻入歷史的詞匯與句式——例如“打醬油”和“被……”,常是因了這些作品的托舉而膾炙人口。倘說剔發文字的符號指涉能量,正是詩對這個將一切——包括文字——都視為工具、竭力壓扁的時代的重大抵抗之一,這些文類曖昧的作品,就正體現了這個時代的某種詩性。

   更值得註意的,是文學與遊戲的結合。在中國大陸,對男性青少年影響特別大的網絡遊戲,已經養育出規模全球第二而設計能力第三的巨大產業,中國玩家的技術水準,據說也到了全球第二。文學本是網遊得以開發的基礎之一;中國的網遊開發業,近年開始發展內容的民族特色,更加大了對文學——不僅是網絡文學——文本的利用。尤其是,玩著網遊長大的一代或兩代人,用不了10年,就會成為文學——無論網上網下——的主要讀者群,和可能最大的作者群之一,網遊對未來文學的影響之大,也就不必說了。事實上,今天已經出現了不少主要以網遊作品——而非文學經典——為樣板的文學、圖像甚至建築作品,各種文體和媒介類型的互相滲透,真是深入肌理了。

   說到這裏,你可能已經發現,從網絡文學的角度看過去的這個新空間,已經很難說只屬於文學了。從這個空間裏出來的新東西,一旦長大,多半都可能脫離文學而去。但是,即便另立門戶了,它們一定會反過來影響文學,惟其曾混居一室,多少有些相類,這影響就非常大,大面積擠占文學的空間,大幅度改變文學的走向,都是有可能的。不過,網絡文學的活力,也會經由這種種牽扯,傳入更寬的用武之地。池子再深,水還是要死,只有鑿通江海,才能流水長清。當《網癮戰爭》結尾處,“看你妹”仰天喊出那猶如百行長詩的滔滔自白的時候,我不禁想,或許正是在這樣的多媒介空間裏,網絡文學的力量才最大地爆發出來?

   5

   再來看紙面文學。

   我首先想到的,當然是以譬如莫言和王安憶為代表的“嚴肅文學”——請容我繼續用這個其實相當可疑的詞。這是一百年前由新文化運動催生的中國現代文學在今日的直系繼承者,也是我這個年紀的人通常都會認可的文學的正宗。今天大學中文系和中學語文科所教授的“當代”文學,各級作家協會及所屬報刊、以及大多數評論家所理解的“當代”文學,也都主要是指這一種文學。

   2010年,“嚴肅文學”數度引起媒體的正面關註,但總體來說,這文學的社會影響,仍在繼續下降:主要刊登這類文學的雜誌的銷量,依然萎縮——盡管幅度並不劇烈;代表性作家的著作銷量,繼續在低位徘徊;幾乎所有重要的公共問題的討論聲中,無論網上網下,都鮮有“嚴肅文學”作家的聲音——這一情況已經持續了十多年,去年依然如此;“嚴肅文學”作家所創造的文學形象、情節和故事中,也幾乎沒有被公眾視為對世態人心的精彩呈現,而得到廣泛摘引、借用和改寫的。

Views: 3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