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幼棣《後望書》聳立在莊稼地上的現代樓閣(2)

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前身,是建於清代的京師圖書館。20世紀初,在變法圖強和西學東漸的背景下,有識之士力奏清政府興辦圖書館和學堂,以承揚民族文化,吸收先進科學。1909年(清宣統元年)9月9日宣統皇帝禦批興建京師圖書館,四品翰林院編修繆荃孫為首任監督,館舍設在北京廣化寺。辛亥革命後,京師圖書館由北京政府教育部接管。1916年京師圖書館按規定正式接受國內出版物呈繳本,標誌著她開始履行國家圖書館的部分職能。1928年更名為國立北平圖書館,館舍遷至中南海居仁堂。1929年8月與北平北海圖書館合並,仍名國立北平圖書館。1931年文津街館舍落成(現為國家圖書館分館),成為當時國內規模最大、最先進的圖書館。

這幢被列為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的文津閣北京建築,出自德國建築師之手。其實外國建築師也並非只能搞西式建築,他們的作品也可以“很中國”,圖書館內部的設施非常先進,完全達到了當時世界的一流水平。

更令我迷惑的是,這座仿宮殿的現代化建築竟是上個世紀20年代通過招標評選的結果!圖片2-01

後來我明白,任何建築的風格導向,任何招投標和中標的結果,都取決於評審的標準和評審者的眼光和水平。

只要我們看一看先後參與籌劃開館和主持館務大師級的學者就知道了:徐坊、江翰、夏曾佑、魯迅、陳垣、袁同禮和李四光等等。

梁啟超、馬敘倫、蔡元培等先後任北京圖書館館長。

這些專家和領導幹部學貫中西,通曉古今,極具自信。他們在招標以前,已經定好了入選的標準,即既是一座現代化的圖書館,又要與周邊的建築相協調。他們不是建築工程師和規劃設計師,但又比他們站得更高。

今天,一些人把現代建築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斷裂和拋棄,這是毫無道理的。須知,京師圖書館在開館之初,為充實館藏,魯迅做了大量工作,征取各省區新修的志書,征求各種著名碑碣石刻拓本,《永樂大典》(殘本)和文津閣《四庫全書》,也是魯迅據理力爭,移藏京師圖書館的。連接北海大橋的街道本無名,因館內藏有文津閣的《四庫全書》而得名文津街。

每天上下班,進出中南海北門,望見文津街北京圖書館,想起那些學者和大師,總有一種高山仰止的感覺。圖片2-05

在產生不出大師的年代,請一些洋大師來也好。

北京天安門廣場附近,與人民大會堂毗鄰,在中南海東南方向,有一個空置了多年的大坑。現在,這塊寶地上,漸漸凸現起了白色巨蛋形的建築,即被外國記者稱為“北京臉盤”的國家大劇院。

圍繞著國家大劇院的爭論,幾年來一直沒有停止。

不說其造價極其昂貴。國家大劇院的風格與周邊的天安門、故宮、人民大會堂、天安門、前門、中南海新華門等經典建築很不協調和諧,這是肯定無疑的。

不想陷入爭論。問題不單單是國家大劇院風格的本身。昂貴、豪華、強烈的視覺沖擊、發揮到極致的現代技術,即使在西洋,也是絕無僅有的超現實建築——問題的本質是,能否擔當和承載中國戲劇文化!

雖然邈遠,但不該忘卻。

Views: 4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