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永文·行走在宋代的城市~體育運動(2 下)

南宋掌故家陳元靚認為:“若論風流,無過圓社”,“齊雲一社,三錦獨爭先”。這就道出了蹴鞠社團在市民社會中的地位的重要。從目前宋代城市社團史料來看,如同文社(耍詞)、清音社(清樂)、錦標社(射弩)、英略社(使棒)等,均未有完整的文字遺存,可蹴鞠社團卻留下了整篇大套的記錄,這不能不與蹴鞠始終是市民的“熱門運動”,廣大市民對蹴鞠高度重視,有著直接的關系。蹴鞠的章程制定得很細致,很明確,如《齊雲社規》提出:

以鼻為界分左右,是在左使左,在右使右。側邊依拐,在肩使肩,在膝使膝,是搭使搭,當膁即膁。並要步活眼親,兩手如提重物,方為圓社。

具體到如何下腳,竟專有一篇《下腳文》,將如何理鬢、解鞋脫靴、怎樣使氣、怎樣變化,等等,均明明白白道來,以使蹴鞠者有所遵循,以免無規矩。

蹴鞠章程還對蹴鞠運動員修身養性作了嚴格要求,像“十要緊”之類:“要明師,要口訣,要打點,要開發,要朋友,要論滾,要精明,要穿著,要讓朋,要信實。”

蹴鞠還有自己的“市語”,即行話,這顯然是由於蹴鞠在市民社會中已自成一行,需要用隱語類溝通。

不僅如此,民間的音樂形式——賺詞中也出現了專門歌詠蹴鞠的作品。目前所能見到的宋代最為完整的賺詞作品是《事林廣記》中的一套“圓社市語”,它共用中呂宮《紫蘇丸》、《縷縷金》、《好女兒》、《大夫娘》、《好孩兒》、《賺》、《越恁好》、《鶻打兔》、《尾聲》九支曲牌,來歌唱蹴鞠運動。

唱賺是吸收了慢曲、曲破、大曲、嘌唱、耍令、番曲、叫聲等諸家腔譜而成的套曲,也就是說蹴鞠運動被宋代城市中非常流行的音樂樣式傳頌著,足見蹴鞠運動在市民生活中影響之大。

特別值得註意的是,在蹴鞠的市民中間,文人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宣和年間,以蹴鞠馳名天下的王彥齡,就是一位儒林中人。那位當了宰相的李邦彥,當年不是也以能蹴鞠而聞名於東京街市的嗎?

按實而論,李邦彥不是依仗蹴鞠走上宰相位置的,可會蹴鞠卻是他成為宰相的一個重要條件。這也許是蹴鞠專業書籍已將是否會蹴鞠當成衡量一個人風流不風流的一大標準的緣故?

蹴鞠專家反覆強調蹴鞠為“閑中第一,占斷最風流”,“天下風流事,齊雲第一家”,“不入圓社會,到老不風流”,“蹴鞠真堪羨,風流奪翰林”……蹴鞠幾乎成為宋代學子才人的必修之課。宋代南戲《張協狀元》中就出現了善於蹴鞠的文士形象——

〔凈〕耆卿也吟得詩,做得詞,超得烘兒,品得樂器,射得弩,踢得氣球。

〔醜〕那得一年踢氣球,尊官記得?

〔凈〕相公踢得流星隨步轉,明月逐人來。記得耆卿踢個左簾,相公踢個右簾。耆卿踢個左拐……

《張協狀元》的作者是浪跡市井的書會才人。他有空閑功夫,去熟悉和鉆研蹴鞠技術,故能信筆寫來,使善蹴鞠的文人形象,躍然紙上。事實上,在宋代城市中,蹴鞠高手不乏以筆墨為生之人,更不乏以高超的踢球技術,當作攀高結貴求升遷的“階梯”的文人——

真宗年間,丁謂當政,有一姓柳的進士,非常想見到權傾朝野的丁謂,以取得一官半職,但苦於沒有機緣。丁謂曾有“背裝花屈膝,白打大廉斯”的踢球“行話”行世,也曾在少年時自詡在踢氣球時:

鷹鶻騰雙眼,龍蛇繞四肢。

躡來行數步,蹺後立多時。

這就是說他自己有鷹鶻那樣捕捉獵物的眼睛,有像龍和蛇一樣柔活的肢體,還可以將球躡來走步,又可以將球蹺在身後站立多時。丁謂的球伎真是不同凡響。這位柳進士決計以自己不俗的球伎,去會會丁謂。一次,他探聽到丁謂在後花園踢球,便潛伏此處等候,一會兒,待丁謂所踢的球飛出,柳進士立即用踢氣球的慣伎“挾取”住。這時,丁謂手下人稟告:這就是柳進士。丁

謂素聞柳進士名字,馬上召見。

柳進士便頭頂著氣球進來,跪見丁謂,接著從懷中取出自己所著的書呈給丁謂,再拜。拜一次,柳進士將頭上的氣球轉到背與膂之間而不落,既起,又讓氣球覆回到自己的帽子上。這一動作,使踢球老手丁謂大吃一驚,讚不絕口,當即決定將柳進士留下做自己的門客。

這一真實事件,給後來的小說家提供了素材,於是,就出現了《水滸傳》中高俅踢氣球受端王賞識以後平步青雲的情節。小說家所寫的高俅,踢球的本領要遠遠勝過那位柳進士,他手端裝玉玩器的盒子,將端王接不著的氣球,用“先下左拐面前過,後用右拐出”的“鴛鴦拐”踢還給端王。

驗之《蹴鞠圖譜》,“鴛鴦拐”的確如《水滸傳》所敘,看來《水滸傳》作者是嚴格按照宋代蹴鞠的實際情況撰寫的。用通俗的話講,所謂“鴛鴦拐”,就是先用左外踝踢球,再用右外踝踢球。更絕的是,高俅能把氣球踢得“一似鰾膠粘在身上的”,即頭、肩、背、臂、胸、腹、膝,“一身俱是蹴鞠”。怪不得端王不由分說就把作為王都尉親隨的高俅留下與自己作伴踢氣球,後一直把他提舉到太尉的要職。這真是:“拐賺蹬躡搭齊全,門庭富貴,曾到禦簾前。”

高俅得以青雲直上所憑借的蹴鞠技術,在宋代叫作“一人場戶”,其樣式為:“直身正立,不許拗背,或打三截解數,或打成套解數,或打活解數,一身俱是蹴鞠,旋轉縱橫,無施不可。雖擅場校尉,千百中一人耳。”這種一人踢球法,不需很大場地,帶有取悅於人的表演色彩,但需很高技巧,沒有長期的勤學苦練,是很難做好的。

一人場戶二人場戶三人場戶

其他還有二人場戶,即二人對踢:一來一往,達三五百遭。

三人場戶:或一踢、兩踢傳到下位,不許倒踢給上位,周而覆始。

四人場戶:四人站據方形四角之上,用大球各一只,來往對踢,各依次轉場換位。

五人場戶:第一人踢與第三人,輪流隔一位傳踢,必須按節次踢,若踢著人,自請賞罰。

七人場戶:七人排成一縱隊,依次傳球至第七人,再由第七人把球從眾人頭上踢越至第一人,踢個“落花流水”。

九人場戶:九個人,立三排,一人居中為“心”,八人圍邊為“花”,對踢“花心”……

其他的踢球方式還可舉出許多。宋代城市蹴鞠運動,被體育史家總結為有“腳頭數萬踢,解數百千般”。從大方面分,以上所舉,屬於不用球門的蹴鞠運動,還有一種就是有球門的蹴鞠運動。

這種蹴鞠運動,較之不用球門的蹴鞠運動有對抗性。參加運動的人,需分為兩隊,各有16人,計有球頭、正挾、頭挾、左竿網、右竿網、散立等,兩隊共32人,兩隊通常又喚“左右軍”。

運動的場地,無明確尺寸。有明確尺寸的是球門,那是兩根高三丈二尺的木柱,木柱相距二尺八寸,網闊九尺五寸,球門上有一個直徑三尺左右的“風流眼”,作進球用。

在笛響鼓鳴中,站在球門兩側的“左右軍”,主攻方

向就是球門上的“風流眼”。要射中這種高達三丈的單球門上的小小“風流眼”,既需要力量又需要技巧,不是很容易的,需要蹴鞠技巧高絕者來踢。如在東京為皇帝作壽表演的球頭,左軍為蘇述,右軍則是那撰寫過雜劇劇本,以多才多藝聞名於京師的孟宣,可見球頭的重要性。比賽圍繞著球頭進行——

先由球手將氣球踢得團團轉,踢過數遭,再有兩個次球頭小踢幾下,待其端正,再把球傳給球頭,球頭拉開步子,大步將球踢入“風流眼”。球射過“風流眼”,對方接球後,將球踢過數遭,再傳給球頭,球頭若能再踢過這個“風流眼”,即為勝一球,反之為敗。

正式比賽是“左右軍”同賽三次或五次。比賽前先拈卷子分前後,兩隊著裝顏色也不同,以便識別。這種蹴鞠比賽已有很詳細的規則,一般是三次決出勝負。倘若勝不了對方,球頭就要受“吃鞭”的懲罰。勝者,則被賜賞銀杯錦繡……

這正如徽宗所寫的宮詞那樣:“近密被宣爭蹴鞠,兩朋庭際角輸贏。”不過人們更陶醉於另一首宋代宮詞所勾勒出來的意境中:

再坐千官花蒲頭,禦香煙上紫雲樓。

萬人同向青霄望,鼓笛聲中度彩球。

Views: 8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