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中筠·重建精神的家園(2)

類似“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樣的禮教對經常被迫賣兒鬻女典妻的貧苦百姓來說是一種奢侈,如果遵守之只有餓死或自殺。所以作為士大夫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從來不曾如想象中那樣為一般草民所實施。更重要的是,孔老夫子心目中的“君子”是道德文章和權力合而為一的。他的理想境界是掌握治國之權的在位者同時也是載道的君子,不但以身作則,而且致力於對子民“齊之以德”。然而,在漫長的歷史中,多數情況下權勢與道德是分裂的,堅守道德規範的真君子只能一世清貧,往往還要受權勢的壓制、迫害,直至身首異處。能使小人隨之而“偃”的“風”常與聖人之道相悖。對絕大多數為文盲的中國農民來說,約束他們的行為的一是信命,安分守己,逆來順受;二是官府的強制和各種因果報應之說(可能佛教的小乘更有影響);三是以各種欺騙手段應付官府,連神也可以賄賂。在特別暴虐的統治下忍無可忍時則鋌而走險,揭竿而起。若成而為王,改朝換代,統治與“教化”脫節的情況依然如故。

深究起來,當前流行的許多對東西文化特征的說法是經不起事實驗證的。例如,說“西方主縱欲,東方主禁欲”,“西方重物質,東方重精神”,“西方重爭鬥,東方重和諧”,“西方對自然是征服,因而破壞環境,東方有 天人合一思想,因而順應和保護自然”,等等,揆諸歷史和現實,這些都值得質疑。(實際上,融為一體的,足以與今天統稱為“西方文化”相對的“東方文化”並不存在,所謂“儒家文化圈”連整個東亞也無法涵蓋,所以這裏的“東方”只指中國)應該說,對人的原始“獸性”和物欲進行一定的克制,形成道德自律的準則,是人類從野蠻走向文明的標誌,並非哪個民族的特色。強制過分,則扭曲人性;縱欲無度,則社會失序。在這方面中國在兩個極端之間看不出比西方社會處理得更加成功。追求享受和縱欲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絕不亞於任何國家,只是一則比較隱蔽,沒有西方人那麽坦率;二則不平等,一方有無限權利,另一方需盡無限義務。例如,君臣、父子、夫妻之間絕無平等可言。在兩性關系中,單方面要求女子保持貞操,而男子,特別是特權階級的男子,卻可以縱情聲色,還傳為佳話。古詩詞中的名篇名句相當多是描寫和美化嫖娼的。“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悻名”,千古傳誦;宋代大詞人晏殊的“珠玉詞”幾乎都是詠宿娼生活的。同性戀也非舶來品,只不過在中國又是以不平等為特點,有一方並非自願,而是被侮辱與被損害的。

更重要的是,即使這種不平等的權利義務,其內涵和外延也是模糊的,因勢而異,因人而異,其實帶有很大的虛偽性。所以歷代“奸臣”往往得逞而“忠臣”並沒有保障,率多下場不妙。歷代都宣揚“清官”,正因為物以稀為貴。事實上“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才是常規。總之,今天的世風日下,怪不得外人,也不是現代化的產物。至少一部分是固有的黴菌病毒在新的氣候條件下的肆虐。只要正視一下中國歷代連綿不斷的以各種名義進行的戰爭、殺戮、慘不忍睹的酷刑和兇殘的民俗、青山綠水變禿嶺黃沙的歷史,以及今天在世界各國大力保護環境、保護古跡文物之時,中國每天都在發生的,法律禁令為之束手的群眾性的自毀家園、消滅歷史的行動,就很難自我陶醉於一片田園詩般的,以“和諧”為特征的“東方文化”之中。當然,“文革”時期達到高潮的徹底否定傳統文化,以極為狹隘實用的“政治”劃線代替一切是非善惡標準,以及與現實背道而馳的極端虛偽的說教,更對全民的道德素養和精神依托起了致命的摧毀作用,以致後來一旦失控,出現的是大規模無節制的不擇手段地滿足一己的貪欲。今天舉目望一望握有左右社會之“風”的手段的各色“君子”,再看看應受教化的基層“草民”的現狀,而欲從“克己復禮”中求精神文明,可乎?

百多餘年來議論不休的如何對待傳統的問題,實際就是如何對待西方的沖擊和影響。從晚清以來,“西學東漸”的過程與中國現代化的過程基本是一致的。“西學”當然應該包括馬克思主義,因為馬克思主義是源遠流長的西方文化的產物,而且只能產生在歐洲。在這過程中,中國人對西方或主動學習,或被動接受影響,同時也不斷予以抵制,只不過不同的社會群體所迎、所拒的方面有所不同。回首前塵,走了長長的一條彎路。無數仁人志士、睿智先賢,以其真知灼見把認識一步一步向前推進,直到五四一代新人倡導建立“新文化”,提出“德先生、賽先生”的口號,一針見血地刺到了中國精神文明的要害和西方文明的精華,從舊文化脫胎到新文化似乎找到了方向,沿著這一方向走下去,揚棄和吸收的問題應該可以得到解決。但是在五四以後中國的多難而曲折的現實中,真是道路“阻且長”!今天,中國最缺什麽,最需要什麽,推什麽陳,出什麽新?筆者思前想後,不怕重復老生常談,方今欲重建我中華民族精神的家園,還是得回過頭來接著五四精神的茬走下去。

關於五四精神,80年來海內海外已有無數論著掰開揉碎,翻來覆去討論,然而至今話題常新,因為一聯系實踐就見仁見智莫衷一是。本文要強調的是“德先生、賽先生”的口號所體現的人文精神,也是筆者認為中國文化傳統在發展到爛熟以後特別缺乏的部分。鑒於時下較多見的對科學和民主的皮相的理解,我有時想,是否五四還缺一個“人”字頭的口號 “人本”、“人道”或“人文”?這正是歐洲文藝復興的精髓。細想之下,又覺得這是多餘的。

Views: 7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