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鴻 詹慶生:中國獨立影像發展備忘 (1999-2006)(7)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DV的普及以及獨立制作群體的多元化,“獨立”的這種社會批判色彩已經越來越淡了,許多人從事影像創作僅僅是一種職業需要或自我表達的需要。事實上,包括張元、段錦川、蔣樾、吳文光等早期獨立制作人也都越來越排斥“獨立”這個帶著過於強烈意識形態色彩的字眼,他們並不願將自己置於與“主流”或“意識形態”“對抗”的位置上,而更願意稱自己只是一種“個人化”的創作。而且,越來越多的獨立制作人開始進入體制之中,尤其是那些可以進入商業化循環的制作人,比如賈樟柯、王小帥、張元等等。

 在獨立制作的初期,對於既有的影像體制和影像作品的不滿,對於“真實性”的追求,以及對於個人經驗的表達是獨立影像的一個重要創作動機。賈樟柯曾說:“我去拍《小武》也是因為覺得自己有種不滿,有一種生命經驗,非常多的人的生活狀況被遮蔽掉了,若干年後想想大多數中國人是怎麽生活的,如果你從當時的銀幕上尋找,全是假的,全是謊話。這樣看來,我覺得電影真的是一個記憶的方法。”段錦川亦說:“過去我們面對的,是不真實的,虛偽的,假的,既然你要反對的是假的、不真實的東西,我們要做的就是去追求真實,去了解事實的真相。”

 這種記錄時代就是記錄歷史的心態,體現出大多數早期獨立影像記錄者仍然保存著一種使命感與責任感。對這樣的“真實”以及“自我”的表達便意味著,只有在體制之外才能獲得相對自由的話語空間。這便是他們走向“獨立”之路的最直接原因。

 還有的時候,“獨立制作”也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在1980年代初,“第五代”的年輕導演還存在一定的自由創作空間,但到了1990年代,國家將重點放到對於主旋律影片的扶持上,年輕導演如果不願意拍攝主旋律影片或商業化影片,就幾乎沒有什麽拍攝的機會。王小帥被分到福建電影制片廠一年寫了5個劇本,卻被告知要想拍片還要等5年,聽了這話王小帥立即離開了福建廠,此後再沒回去工作過。路學長也曾回憶,他是班里唯一被分到北影廠的,其他被分到一些小廠的同學機會非常少,但大家又都很有抱負,那真是有奶就是娘,誰拿錢就給誰拍電影,可能有這方面的原因。

 必須指出的是,對於許多制作人來說,創作不僅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職業或謀生的需要。對於賈樟柯、王小帥、婁燁、段錦川、蔣樾等人來說,影像制作首先是他們能夠賴以謀生的技能。段錦川更坦承,他們和現在年輕的一撥不太一樣的地方在於,他們是靠這個吃飯的,不是玩票的,也不是因為一時的沖動,不是覺得這個比較時尚,憑一時的熱情去做。這是他們一生的職業。包括蔣樾也認為,經過這麽多年,那種使命感的東西也開始趨淡,更多是在憑一種感覺做紀錄片。他清醒地認識到,其實那些紀錄片並不能改變被拍攝者的命運,這使他們對於紀錄片的創作開始感到悲觀,事實上也是對於生活更悲觀。然而即使這樣,他們還是要堅持下去,因為這畢竟是他們的職業。

 相比而言,對於那些在獨立制作道路上已經取得成功的創作者來說,通過在體制外的循環,電影節的獲獎和國外的發行,獨立制作的方式不僅為自己帶來了巨大的聲譽(甚至是世界性的聲譽),同時也帶來了相應的物質利益。而且憑借在體制外積累的這些東西,他們現在也開始順理成章地進入到體制當中。當然,這並不必然意味著他們會放棄自己的藝術追求。

 

獨立影像的制作方式


由於不是一種體制性生產,獨立制作在缺乏資金支持和流通渠道的前提下,其生產或制作最大的特點便在於非連續性、不穩定性,即使是同一制作人,其不同的作品在資金來源、生產設備、銷售渠道等方面都可能出現很大的差異。這種情況不僅在中國,即使對於國外的獨立影像制作也是如此。

Views: 3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