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禾:燃燒鏡底下的真實——笛福、“真瓷”與18世紀以來的跨文化書寫(6)

笛福本人曾經開過磚瓦廠,所以不可能盲從上述神話。他對當時有關陶瓷、荷蘭白釉藍彩陶和彩釉陶的實驗應該是了如指掌,知道在用粘土、窯、釉、鉛、火、沙、玻璃、石、瓦等詞匯去塑造幻想的英雄成就時,自己究竟在說些什麽。在笛福開設埃塞克斯(Essex)工廠之前,英國已經有人多次利用當地的瓷泥去嘗試生產中國宜興陶的荷蘭版本了。弗蘭西斯•普萊斯(Francis Place,1647-1728)在他設在約克郡的莊園工廠裏用灰色粗陶器作過實驗,隨後,約翰•多萊特(John Dwight)在富蘭姆也開設了一家制陶廠,並於1671年獲得了一項專利。有記載說,多萊特曾將伊勒斯兄弟告上法庭,指責他們侵犯了他的專利。約翰和大衛 • 伊勒斯於1686年前來自荷蘭,先是在漢默斯密斯工作,後來才在斯達夫德舍開了工廠。他們以中國宜興陶的生產方式制造了無釉的紅色粗陶器。當時的法庭訴訟表明,多萊特和伊氏兄弟的產品是一模一樣的。[46]

 笛福的制造業也與荷蘭有著密切的淵源。[47]據珀拉 • 貝克沙埃德的研究,笛福對於波形瓦的了解程度表明,“他很有可能至少到過荷蘭進行短期業務考查,不過,當時在荷蘭接受教育的英國‘不信奉國教者’和經常訪問荷蘭的英國商人很多,這使得真相難於了然。即便是笛福曾經到過荷蘭,他恐怕也必須雇用一名荷蘭來的工藝監督。”直到1726年,笛福的波形瓦生意還使他被稱作是“英國的最新發明”的革新者。[48]


與笛福是同代人的車恩豪斯和伯特哥,這時也在荷蘭陶工的幫助下在德累斯頓-紐士達開發他們的紫沙陶(這在他們於1710年1月23日在麥森開設皇家薩克遜瓷廠之前)。不過,兩人的最終目標是仿制白瓷,為奧古斯塔斯王子 (Augustus the Great)效力。[49]奧古斯塔斯是波蘭王及薩克森選帝侯,他對中國瓷器的著迷頗具傳奇性,據說曾用一個團的重騎兵換了48八件中國花瓶。他一生中曾擁有幾千件瓷器,主辦麥森工廠,並且設想用德累斯頓-紐士達的瓷器擺滿他的荷蘭宮殿(Holländische Palais),還在1717年將該宮重新命名為日本宮殿(Japanische Palais)。此宮殿可能是笛福在1719年出版《魯濱遜漂流記》的第二卷 《魯濱遜再歷險》(The Farther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中描述的中國瓷房子的生活原形。[50]基於我們已有的對小說中瓦罐情節的分析,笛福在續卷中對瓷房子的幻想,可以為我們理解整部小說提供進一步的啟發。

 在《魯濱遜再歷險》中,年邁的魯濱遜決定進行最後一次海外冒險。他故地重遊,感慨良多,此時過去的荒島早已屬於他的殖民管轄之下,繁養生息,十分發達。稍後,魯濱遜決定去東印度群島去探索赴西歐的北部路線。歷盡過無數次生死攸關的險情之後,魯濱遜終於和一些耶穌會傳教士和商人結伴東南亞到達了中國,開始他們在中國的旅行。某日,魯濱遜的葡萄牙人老舵手在北方發現了一座瓷房子,便勸誘魯濱遜去親眼看看他以為是“用瓷器 (china) 堆砌起來的紳士的房屋。”魯濱遜就 China (中國)和 china (瓷器) 的諧音調侃起來,下面便是林紓和曾宗鞏的譯文:

 余曰﹕“彼中產瓷﹐即家具盡陶﹐亦復何異。”叟曰﹕“誤矣﹗吾言彼舉室中﹐窗壁門戶﹐悉仰陶而成。”余驚曰﹕“其室之大小如何﹖能舉彼室載吾駝背乎﹖ 茍遇之,必購一區,歸示國眾。” 叟曰﹕“而駝果能載乎﹖彼陶室可居三十人。一橐駝之背何以任此﹖”余聞言益駭﹐必欲一(占見)其異。 既而臨視﹐蓋以木為間架,夾以瓷片﹐屋瓦亦然。白瓷為日所燭﹐其光射目。室作白色﹐中作藍色花卉。其狀至美。室中之壁﹐均巨片之瓷。五光十色﹐絢麗動人。有時用金塗。有聚數瓷片合成一畫者﹐柯業交橫﹐望之幾莫辨其縫所在。[51]


林紓和曾宗鞏對文中一句作了淡化處理,“既而臨視﹐蓋以木為間架,夾以瓷片﹐屋瓦亦然”因而沒有顯示文中語氣。其實,英文原文是“ when I came to it, it was Nothing but this: it was a Timber-House, or a House built, as we call it in England, with Lath and Plaister, but all the Plaistering was really China Ware, that is to say, it was plaistered with the Earth that makes China Ware 。”(我見到它時,發現它其實不過是木頭房子而已,照我們英格蘭人的說法,是那種釘板條和掛灰泥的木房,只不過這裏用的不是灰泥而是陶瓷,也就是說,墻上掛的是用泥土做的陶瓷)。魯濱遜對於瓷房子的揭示,為了表明這房屋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用陶瓷材料建造起來的,而不過是“用泥土做的陶瓷”附著於表面的普通木制房舍。物體的表面顯然具有欺騙性,這所房子其實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木構建築,雖然其外表“五光十色”。可是魯濱遜的目光並不滿足於物體的表面,他還要揭示隱藏在內部的真相。這種形而上學的求真意志暗示著指向對象的暴力行為,使我們想起18世紀英國作家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諷刺過的那種非把人間事物“切開、打開、絞碎、刺破”不可的科學想象。[52]

《魯濱遜再歷險》還有一個值得讀者註意的細節,那就是當魯濱遜來到北京參觀中國長城時,他十分自信地說:“如果我們的軍隊帶有連發的炮火、工程人員、再加上兩個連隊的礦工,你認為它真的能夠抵禦我們嗎?難道他們十日內不能將它轟倒、讓整營的軍隊湧入,或者將它連同底座炸飛到空中,蹤影不留。”[53]笛福顯然是個預言家,他的主人公要炸毀被視為中華文明象征的長城的願望,比馬嘎尼使團訪華還要早74年。近代史研究者曾經斷言,早期中英外交的失敗以及鴉片戰爭的隱患應歸咎於1793年乾隆皇帝對馬嘎尼使團和英王喬治第三表現出的傲慢無知,可是這一結論在年代上就很難說服人。據最新的研究,乾隆皇帝其實對英國的海外擴張有相當的了解,並采取了適當的對策。[54]也許可以說,19世紀發生的英中戰事圓了笛福等人的一個長久的夢,英國人摧毀的雖然不是的長城,而是當時被稱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後者同樣是被當作文化象征物而被付之一炬的。(收藏自 2016-04-14 愛思想網站)

Views: 12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