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薩杜爾《世界電影史》(121)

越南

直到1935年,在這個當時還稱為「法屬印度支那」(包括越南、柬埔寨和老撾)的地方,有若干影片是由巴黎的一些公司攝制的,而唯一一部越南人自己攝制的影片(張信司的《巴德》)卻未能完成。

1939年,觀眾人次只有200萬,或者說,平均每年每人購票十分之一張都不到。大電影院屬於法國人所有,普通電影院則歸中國人所有。

大概在1940年左右,中國人在香港攝制了一部《鬧鬼的墓地》,由越南演員演出。影片質量平平,但是在越南觀眾中卻獲得極大成功,因為他們聽到影片中講他們的語言十分高興。大約也是在這個時期攝制了《金雲翹傳》這部越語片。在日本佔領時期,越南沒有生產一部影片。

從1945年到1954年,印度支那戰爭連續不斷。在法國,有人把影片譯製成越南語,還有10來部一半在巴黎、一半在越南攝制的影片。當時在越南既無製片廠,也無洗印廠。這些影片多半是報章連載故事片,完全受西方影片的影響。如黎柯在巴黎導演的《幾頁日記》,彩色片《舊河岸》或《無水無稻》都是如此,后一影片是在卡馬爾克拍攝外景的(那里的大片稻田是由越南勞工開墾出來的)。

1卡馬爾克:法國南部地區,處於羅納河三角洲。——譯者。


對於《曇花一現》一片應該提一下,該片約攝於1950年,是根據一個古老傳說改編的,描寫一位青年經過多年分離后,同他的未婚妻結了婚,結果發現他娶的是一個鬼妻。這部影片完全是在越南鄉村與山區里拍攝的,具有真實的當地色彩。

到1951年,整個越南只有80家電影院、3.5萬個座位,觀眾人次下降到平均每人每年購票一張。


北越


1948年以后,在胡志明政府控制的地區成立了一個電影處,使用從戰爭中繳獲的16毫米攝影機來拍片。在游擊區也設立了臨時的洗印廠,洗印供50個左右的巡迴放映隊使用的新聞片與短片。其中有一部是1954年由阮俏利導演的《奠邊府戰役》。

1951年,中國與越南的電影工作者聯合拍攝了一部長紀錄片,名叫《戰斗中的越南》(由張寥林和阮月眉合導)。影片對戰爭的描述不多,主要是反映一個生活在熱帶叢林中的民族的日常生活、文化發展、基本工業的誕生和各種工程建設。

自從在1958年在河內創建一家現代化製片廠之后,年輕的越南北方的電影事業第一部獲得成功的故事片是《同一條江》(1959年攝制),在這部影片里,年輕的電影創作者阮洪義和范孝民細膩地刻畫了一對像羅米歐與朱麗葉那樣的男女,以一條河為界,被分隔在兩個國家里。我們還可以提到有農益達和武范秀的《小金童》以及海寧和德寧的《年青的戰士》。尤里斯·伊文思1965年在被轟炸的越南拍了他最為成功的影片之一《天與地》。


南越


在西貢,1954年以來拍攝了幾部越南語的影片,其中有《寬宏大量》和同法國或美國合作攝制的各種影片(如曼凱維茲導演的《沉默的美國人》和馬塞爾·卡繆的《假死》等等)。


朝鮮


朝鮮大約在1908年開始攝制影片,它的影片產量也較多:從1921年到1940年間共攝制了200部故事片,到1930年左右,「朝鮮無產階級藝術家同盟」對漢城的電影業很有影響,正如當時在上海或東京的同類組織對電影所起的作用那樣。然而,從本世紀初就統治朝鮮的日本軍閥,將「朝鮮無產階級藝術家同盟」的成員拘捕入獄。電影導演與演員為了表示抗議,拒絕參加影片的拍攝。因此,從1930年到1940年,朝鮮只生產了25部長片。

大戰期間,日本人在朝鮮拍過幾部影片(如1943年的《炮塔上的志願兵》)。本國影片生產直到解放后,1947年在平壤創立一家現代化的製片廠后才得到恢復,姜弘植在這家製片廠拍攝了《我的故鄉》。

Views: 5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