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瑟•克里斯托弗•本森《追隨本心:回蕩世紀的劍橋哲思》(12)

逆耳就是忠言?

坦誠地告訴一個朋友的缺陷,這是一種特權還是懲罰呢,這個真的很難說。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兩個相當明顯的缺點,也許這些缺點本身並不嚴重,可能只是脾氣、禮儀、舉止等方面的缺點,也可能是讓人惱怒的小把戲、錯誤的辦事方式、厭倦的吝嗇等等。但是,這些缺點卻會招致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與不快。讓人難以想象的是,背後的動機竟然如此之無害。比如,我認識一位富人,他為了不付車費錢與酒店費用而絞盡腦汁。我猜想,這種行為根源於一種習慣性吝嗇的欲望。他可能沒有察覺別人會對此有所觀察,或是說三道四。若是他意識到朋友對他這些行為所表示的不滿言語,那麽,他就會狠下工夫去加以改正。生活中還有很多小習慣,比如使用某種牌子的香水,身體洗不幹凈,使用過的牙簽到處扔,清嗓時無所顧忌等,這些習慣在旁人看來可能是極度反感的。在公共場合下,很多社交失禮的情形,比如魯莽、言語唐突、自相矛盾、脾氣暴躁、吹毛求疵,將自己的愛好強加於別人等。這些失禮形成的部分原因,是因為當事者缺乏觀察,有些則純粹是個人自私所致。也許,這些缺點本身都並不是很嚴重的,但要是能鏟除這些缺點的話,將給身邊的人增添更多的愉悅。還有諸如勢利、好管閑事、不守信、侵犯隱私、八卦、炫耀、吹毛求疵等毛病,雖然無損美德或是榮譽,但卻讓他人感到不拘謹,這些都是應該改正的。

問題在於,若當事者是你的朋友,你是否該將這些事實說出來,讓他有所領悟呢?很多情況下,當事人都是毫不察覺自身的這些缺點,因為這些都是從很小的行為慢慢演變出來的。若他生性不敏感,缺乏觀察力,也就難以察覺這些缺點所產生的巨大負面影響。

容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在這種情形所發生的事情。我認識的一個朋友養成了在打呼嚕發出奇怪聲音的習慣,他說話的時候也不時夾雜著這種聲音,讓他人瞬間陷入沈默,顯得很荒謬,讓人很反感。他的家人都在討論這個問題,最後決定讓一位近親告訴他這個事實。這個親戚也這樣做了。當事者得知後感到很惱怒,口中喃喃不停,堅決否認,並聲明自己將會改變這個習慣。他在很短的一段時間裏做到了這點,不久就故態覆萌,甚至變本加厲了。此時,他深信自己已經完全改變了這個習慣。此後,他再也沒有原諒那位親口告訴他這一缺點的親戚。


我的一位朋友想到一個應對這個問題的妙計。他認為告訴朋友他們的缺點這個任務是很迫切的,但又不能讓他的朋友這樣做。所以,他覺得必須要設立一個小型機構,聘請一些“說真話”的檢查者搜集一些反映上來的材料。當報告的內容得到了足夠的證據支持時,這個機構就會考慮對當事人給予反饋,當然這需要一定的費用。“說真話”的檢查者拋棄偏見與成見,若是可能的話,最好站在公正與客觀的立場跟當事人談心,告知當事人這些缺點。我的朋友肯定地說,這個機構必然要比立法工作更能給家庭帶來和睦。

撇除玩笑的成分,解決這個問題真的很棘手。有時,運氣好的時候才會碰到一個直接的機會。要是某個朋友直接這樣問,那麽解決之道是很明確的。我的某個朋友曾問我如何擺脫所處的困境,因為他之前在私人場合說的一些話讓他與別人的關系弄得很僵。他讓我坦誠地說是否錯在他身上。這個例子裏,他的錯誤存在於言語不當,因為他在表達自己的時候,經常過分誇張,對事情因果毫無節制的評論。我坦誠地告訴了他需要改正的地方,他對此非常感激。此事之後,我們之間的友誼更加牢固。而他最後也成功地克服了這種習慣。

在怒發沖冠的時候,我們會獲得一個說出事實的機會,無論是否有理。某位著名法官有這樣一個習慣:每次玩完惠斯特橋牌遊戲,他總是不留情面地批評與他一起玩牌的人。“要是你出‘王後’這張牌,那你就贏定了。你竟然不這樣出牌,毀掉了這手好牌,真是讓人難以置信!唉,最後我們都輸了!”那位犯錯的玩牌者並不擅長玩牌,也是一個性情暴躁之人。這位法官語氣激烈說完之後,他說:“先生,你似乎還想當然地以為,我們還在你那個讓人惡心且過時的治安法庭裏!”

此人的回答充滿赤裸裸的憤怒,很難說這種憤怒是無禮的。我必須要說,這是一種極為有效的反駁方式。

當然,這涉及社交方面的問題了。一旦涉及倫理範疇,事情會變得更加棘手。有些人給他人留下了錯誤的印象,引起別人的誤解或反感,影響辦事效率。有時,作為他的朋友似乎有義務給他一點提醒。但是,我們必須要記住這樣一個事實,記住把別人當人看。倘若真覺得有必要說出自己的想法,就要冒別人不領情的風險,這點是必須要考慮的。更為嚴重的是,我們還可能失去這個朋友的友誼與信任。當然,我們應對那些敢於說出朋友缺點的人增添幾分深情與尊敬。在一個知道自己缺點的人面前,的確很難完全處於放松自在的狀態,因為人心都是肉做的。


因此,涉及的關鍵問題,就是我們是否應該為了幫助朋友提升道德層次而冒失去友情的風險呢。倘若我們翻看《福音書》這一章節,就會發現很多篇幅都關於愛他人,急人所急,而幾乎沒有任何關於挑他人的錯誤,給予說教或是提升他人的內容。心靈純和者與和諧制造者都將得福;而責罵者與叱責者難有福祉。在《浪子回頭》這則寓言故事裏,父親無疑是故事的主角。這個寓言被人稱為浪子回頭,故事本身讓人感到遺憾。因為“浪子”的性情並不張揚,坦白地說,他悔恨的話語讓人感到可悲。但是,父親對兒子並沒有一聲的責罵。這個可憐的“浪子”接受的懲罰已經足夠多了,父親不想繼續給他增添痛苦。父親沒有以過往的經歷進行沈重的道德說教,也沒有表達希望兒子改過自新的話語。沒有責罵、沒有質疑、沒有規勸,他只是將原本已經心靈憔悴的兒子融入到自己的心靈中,讓那些吟遊詩人詠唱一曲,寬慰這個浪子的心。唯一表達出合理憤怒的人就是“浪子”的哥哥。父親對這位毫無感恩之心、讓人鄙視的哥哥,也沒有絲毫的抱怨,只是希望他能摒除陰暗的思想,讓內心充盈著自然與友善的快樂。這個寓言故事的內涵,就是無論身處患難或富貴,都要一如既往地去愛別人,這才是人生獲得勝利的真正途徑。真正富有價值的提升與改過自新,都只能由此獲得。正如史蒂文森所說的,人生閱歷所交的學費,往往是很沈重的,但這是難以避免的!要是人類不願聆聽摩西或是先知的箴言,那他們也必然不願傾聽一位死而覆生之人的話語。懊恨與遺憾都只是罪惡投下的陰影,沒有任何愈合心靈的力量。唯一可重塑人生的力量,只能是不顧一切的愛所帶來的美感與幸福。即便將邪惡全部驅趕,所留的空白仍是一無所用,除非能以更為美好強大的力量來填充。也許,這不是清教徒的信條,但這是基督徒信條——萬物皆不能阻擋愛的腳步。唯一讓耶穌基督發出嚴厲譴責的,就是冷漠無情的自以為是。毋庸置疑,毫無保留與不顧一切的愛要比所有不根植於愛的道德標準——無論多麽高尚——都要更為高遠與更為神性。任何事情都不能僅憑單純的否定來實現。但是,對每個人充滿希望、期望或是信念的愛意,最終都將演變成濃濃的愛意,充滿價值,最終取得勝利。這都需要我們為之努力,為之奮鬥。在自我提升之時,純化心靈,實現其原先的本意。

Views: 11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