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定學:心智哲學12個問題探析(4)

有的朋友可能還會提出這樣的疑問,心身問題和心物問題是哲學的一大難題,千百年來,一直困擾著哲學家和科學家們,它的答案怎麽可能如此簡單呢?朋友們的困惑是可以理解的,作者認為大腦產生心智、表征心智是一個進化的過程,在這個進化的過程中,大腦一定會選擇那些最有效、最簡約、最經濟的方式,而不可能去選擇那些過於複雜、效果不佳、耗能較大的方式。通過微小的化學分子表征、存儲信息,無疑是一種最有效、最簡約、最經濟的工作方式,所以大腦在存儲、表征心智信息時很可能采用這種方式。如果大腦確實是通過化學分子表征、存儲心智信息的,那麽心智的本質極可能就是分子,這樣心智與身體在本體論上就是同一的。

由於大腦選擇了最簡單的工作方式,所以心身問題和心物問題的答案也一定是簡單的,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那樣:“物理上真實的東西一定是邏輯上簡單的東西”。最有力的證明就是遺傳,遺傳也曾經是一個長期無法破譯的生命之謎,在20世紀之前的漫長歷史時期裏,哲學家、神學家以及科學家們絞盡腦汁,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理論與假說,但卻一直無法揭開這個謎,人們不知道究竟是什麽東西記錄、保存了生物的性狀信息,不知道究竟是什麽東西把生物的性狀信息一代又一代地傳遞下去。

在20世紀50年代,這個生命之謎終於被科學家們破解了,讓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原來記錄、保存生物性狀信息的就是人體中的脫氧核糖核酸分子,而把生物的性狀信息一代又一代地傳遞下去的也是那些脫氧核糖核酸分子,這就是說,生物在存儲、表達、傳遞遺傳信息時采用的正是分子方式,只不過這裏采用的分子不是蛋白質,而是脫氧核糖核酸。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遺傳能夠采用分子方式,那麽心智為什麽不會采用分子方式呢?
 

 

2 他心問題。根據笛卡爾的觀點,心智就是在我之內,直接意識到的一切東西。那麽我又是怎麽知道他人也有心智?我在只有對我擁有心智的認識下,如何知道他人也有心智?針對這一問題歷史上曾出現過著名的“類比爭論”,即從我擁有心智這一前提出發,是否可以類比推出他人也有心智?然而對“我擁有心智”這一類比中介的獨立驗證就是一個問題。如果用科學研究中刺激—反應之類的實驗來驗證,那麽也只是從我的角度來觀察、說明這種刺激與反應,這仍然陷入了“唯我論”的怪圈,而不是一種獨立的科學驗證。由此引出的問題是,我們能否認識他心的存在?應該如何去認識?

我們的身體,我們的物理和生物學特征有可能被其他人觀察和認識,然而我們的“內心”,例如我們的感覺、思想、感情、目的以及計劃等等,其他人卻很難知道。雖然他人能夠通過我們的語言、表情、行為等對我們的“內心”做出一些推測和判斷,但他們卻很難深入到我們的“內心”,很難知道我們的真實思想。一個人的“內心”只能為擁有它的人知曉,對於他人卻是一個無法知曉的“黑箱”。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所以不同的主體之間很難心心相通,不僅莊子很難知道魚的快樂,而且惠子也很難知道莊子的“內心”。正如著名心理學家詹姆斯所說的那樣:“一個心靈和另一個心靈之間的裂縫可能是自然界中最大的裂縫”。 

然而根據精神分子論,人腦中的精神活動是各種神經結構和化學分子等所進行的一種客觀實在的生理和心理過程,人腦中的精神信息就存儲在客觀實在的化學分子之中,所以從理論的角度講,這些精神過程和精神分子中的信息密碼完全有可能被破譯。假若未來的科學能夠破譯其中的信息密碼,並發明一種專門測定、傳輸精神信息的工具,那麽人就有可能進入“他心”,而“他心”中的感覺、思想、感情、目的以及計劃等等也有可能被其他人知曉。如果能夠知曉“他心”,那麽人們就能夠確定,不僅我擁有心智,其他人同我一樣也擁有心智。人能夠進入“他心”,這就是說,主體之間是有可能心心相通的。但是,由於目前人類對心智的認識尚不深入,加上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限制,目前我們還無法破譯精神過程和精神分子中的信息密碼,還無法把可能變成現實。但隨著人類對心智認識的深入,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突破,我們應該相信,人類一定能夠揭開大腦這個“黑箱”, 一定能夠破譯精神過程和精神分子中的信息密碼,一定能夠進入“他心”,能夠認識他人的感覺、思想、感情、目的以及計劃等等,而主體之間也能夠心心相通。精神分子論提出了直接進入“他心”,並對“他心”進行科學觀測、科學驗證的新思路和新路徑。 

 

我們認為人有可能進入“他心”,塞爾又提出了另外一個問題:我們應該如何去認識“他心”呢?作者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突破,人類完全有可能制造出一種專門測定心智或精神的高級儀器,像測定DNA那樣測定、觀察“他心”。典型的例子就是測謊儀,一個人是否說謊話,完全取決於他的內心,然而測謊儀卻通過一些客觀指標對被測人的內心做出判斷。雖然測謊儀的觀察是間接的,準確率也不完全令人滿意,但它總是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他心”是有可能進行客觀的觀察和測定的。 

不僅如此,腦科學或神經科學也給我們提供了認識“他心”的方法和途徑。例如腦科學或神經科學的研究發現,阿片樣物質如腦啡肽等能夠產生愉悅、快樂的情緒,[15] 假若我們發現魚腦的相關神經元分泌出了較多的阿片樣物質,那麽我們就有可能知道,魚正在“快樂”之中。同樣,假若我們通過儀器測定到人腦相關神經元中也分泌出了較多的阿片樣物質,那我們同樣也有可能知道,這個人正在“快樂”之中。 

 

作者的設想並非是天方夜譚,而是有科學依據的,作者相信,在腦科學家、計算機科學家和信息等科學家們的共同努力下,這個設想完全有可能變成現實。當然,進入“他心”不是一個單純的科學問題,它還涉及到個人隱私、知識產權的保護等問題,這些問題需要倫理學家和法學家們討論。 

3、4.兩個問題可以放在一起來說明,即對外部世界的懷疑以及個人感受問題。這是一種更為普遍的懷疑,即懷疑是否存在著外在的世界。用笛卡爾的觀點來說,我們關於心智、思想、感覺、感受等知識是我們直接意識到的一種內容。那麽外部世界的山川樹木是什麽?我們能夠保證它們的真實存在嗎?笛卡爾認為我們不能直接感受世界上的物體和事態,我們直接感受的,是我們心智的內容。由此可以說,我們確切感受到的只是我們的視覺經驗、聽覺經驗或其他,我們所感受的只是心智對現象的表征。那麽這裏的問題是:我們怎麽知道這種表征真正表示著某物,或正確表示著某物?即我們如何真正確定某物的存在?這樣就引起兩個相關的問題:(1)如何解釋我們與世界的感覺互動?感覺經驗與物理客體以及世界的其他特點之間的關係是什麽?(2)如何確保我們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真的就是我們的感覺經驗?

Views: 5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