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學靈《中衛文化縱橫》文化觀察(11)

十一 黃恩錫與《乾隆中衛縣誌》


《乾隆中衛縣誌》屬中衛歷史上首部地情著作,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秋七月操觚至十月脫稿,翌年夏刊布。中衛知縣黃恩錫主編。刻本線裝,16開本,文言體。寧夏西路中衛儒學教授劉追儉起草,寧夏府中衛縣儒學教諭張敏、典史李延鳳、巡檢司舒采願參修,楊士美、蔣前烈、羅全詩、魏殿元、魏修德、汪兆鰲、柳峻參校采訪。本書前置序言、凡例、圖考。內設地理考卷,轄目星野、沿革、疆域、山川、水利、風俗、物產;建置考卷,轄目城池、堡寨、公署、倉廩、學校、祠祀、祥異;貢賦考卷,轄目額征、戶口、稅課、鹽法;邊防考卷,轄目塞垣、營制、邊界、驛遞、關梁;官師考卷,轄目官制、職宮、名宦;獻征表卷,轄目人物、忠節、孝義、烈女、流寓;選舉表卷,轄目科甲、鄉貢、武階;古跡考卷,轄目古跡、各景考、雜記;藝文編卷,轄目上諭、議、論、書、記、序;藝文編卷,轄目傳、賦、銘、詩。不含附載之類,凡10卷36目,加之有關目下所綴附錄12篇,全志約10萬字。隨文插入地輿圖、水利圖、星野圖、文廟陳設圖、文廟樂舞圖,計5幅。附殿序跋5篇,鐘蘭枝、圖搭布、隆甫、黃恩錫分別作序,羅元琦作跋。所作反映中衛風土人情、物產名勝的大量詩詞、碑記,部分被收入乾隆縣誌、道光縣誌,《藝文編》《中衛竹枝詞》尤為代表作,並就中衛原有“十景”逐一考證,采風問俗,更標為“十二景”,均做以疏注。對研究當時中衛文化、習俗、生產生活等,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和文學品位。本志乾隆刻本,現藏中國科學院、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中央民族學院,以及北京市、上海市、甘肅省、大連市、青海省、湖北省、四川省、蘭州大學、臺灣省圖書館及中衛市檔案館;甘肅省圖書館油印本(1965年),現存北京師范大學、甘肅省、南京市、四川省、重慶市圖書館及本市地方誌辦公室;寧夏回族自治區圖書館油印本,現存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吉林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圖書館。

開創中衛地情著作先河者,黃恩錫功不可沒。黃恩錫,字素庵,生於云南賧北,今云南省永勝縣人,清朝乾隆十七年(1752年)進士。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夏,由西寧碾伯(今青海省樂都縣)調任中衛知縣。除勤政建功於民外,他還擅文善賦,著述施說。蒞職4年後,以心眼所歷,精神所到,殫精竭慮,搜考編排,纂修成《乾隆中衛縣誌》,成為不可多得的寶貴文獻。

在衛蒞職六載,黃恩錫以民為本,恪盡職守,興利除弊,造福一方,頗著政聲。尤其是在興修水利、倡儒興學、體恤民情、賑濟災民、編輯志乘等方面,深受邑人稱頌。疏浚七星渠,親自勘察並捐俸補修紅柳、馮城二溝涵洞,下延渠梢至張恩堡人河,使其下遊4.8萬余畝土地得以墾種澆灌;詳請議修廣武一帶河堤、碼頭,開創寧夏河防之先例。針對邊地父兄教子弟重武輕文、村師俗學罔知經史古文、課文濫本殘牘等弊端,在各堡社學中聘請端士以提高教學質量,置學田以資教學費用,公務雖忙卻堅持每月課試並親自閱批,俸祿雖廉卻捐修社學,致使中衛科第自此崛起。先後上書清除本縣河崩沙壓地畝差糧,減輕農民負擔;上書夏(今銀川市)、朔(今青銅峽市)、靈(今靈武市)三縣糧車直運涼州(今武威市),免除中衛民眾轉運糧食的沈重苦役;請建寧安糧倉,就近征收額糧,從根本上減輕了今中寧縣黃河以南地區農民交納額糧的困難。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周邊地區皆大旱,難民紛集中衛,他親自主持賑濟,由縣城前往各堡村倡議勸捐,置養濟院,開設粥廠,發放氈衣布褲,災民返籍時又發給三日口糧,自是年十月至翌年二月,道無凍餓流殍。


十二 鄭元吉與《道光續修中衛縣誌》


鄭元吉,江西金溪縣人。附監生,敕授文林郎。清朝道光十九年(1839年)始任甘肅寧夏府中衛縣知縣,因叠職間隔一年,於二十四年(1844年)復任。系自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裁撤“寧夏中衛(軍政合一體制)設置“中衛縣(行政體制)建制後的第二十四、二十六任知縣。在職期間,重視水利,倡導儒風,編輯志乘,勤政於民,為邑人所擁戴。

蒞官不久,便徒步從簡,親自踏察數千畝之地,按田畝派工,計工課糧,並就七星渠因患制宜:“水之散者聚之,流之瀦者泄之,阪之傾覆者砌築而堅固之”,致使渠貌煥然,弊去利興,新寧安堡4萬余頃土地從此得到灌溉保障。刻意謀劃,多方籌措,不惜錢糧萬余,率官民合力樂作,於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初夏興工。修葺文廟,歷時兩年不怠,廟學之風重振有加。其銘文墨跡,散見於碑刻志乘。道光二十年仲夏起,暇取舊縣誌綱目,廣征稽索,博采辨核,補遺正訛,並順延下限80年,於翌年纂修刊布《道光續修中衛縣誌》一部,其內目各得體要,為本縣留下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道光續修中衛縣誌》於清朝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仲春,由知縣鄭元吉發起主修,前中衛縣教諭褚裕智、縣教諭李賡廷、縣渠寧巡檢俞仁育、縣典史沈烜協修,直隸州州判余懋官編輯,經甘肅州侔余子佩審定成書。文言體,16開本,刻本線裝,圖文並茂。

本書與《乾隆中衛縣誌》相隔80年,一脈相承。其繼承前志優點並有所補充發展,見譽於人口。除陳列序跋外,內設地理考、建置考、貢賦考、邊防考、官師考、獻征表、選舉表、雜記編、藝文編,凡10卷30目,約12萬字。詳細記載了本縣自明迄清400余年的政治、經濟、人文及地理、自然、物產、風俗諸方面的情況,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清代著名地方誌專家、甘肅布政使程德潤謂其“詳略得宜,信乎師《武功縣誌》之遺意”。該縣誌被多次刊印,布行廣泛。

為了搶救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應有識之士倡導,中衛縣人民政府曾於20世紀四五十年代、80年代,先後5次組建專門班子,本著“舊有者振其廢,本無者補其闕”的初衷,整理舊志,編修新志,但前4次皆因戰亂或條件制約而未果。1986年8月8日,縣人民政府辦公室發文,正式成立“中衛縣誌編纂委員會”“中衛縣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廣納人才,定編定員,保障經費,在自治區率先將《標點注釋中衛縣誌》列入正式出版規劃,並嚴格按照《寧夏史料叢刊出版說明》的要求,投入正常運行。選取《道光續修中衛縣誌》為藍本,進行標點、注釋、校勘,經寧夏地方誌辦公室專家審定,於1990年12月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版本規格為大32開,仿線裝本。全書22萬字,共印3000冊。

Views: 8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