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青海湖邊的時候,起了風。猛見風從湖中刮來,在八月天裏竟寒冷得相當刺骨。隨著風,烏雲急急飛沖過來,一塊接著一塊壓下,終於按捺不住,立時灑下一場在當地不算小的驟雨。

就在雨中,我們眺望廣袤無垠的青海湖。

這片位於日月山下、湖水半鹹半淡、面積達四千四百五十六平方公裏的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我這個萬裏之外的南方人早在讀小學時就略知一二了。不過,畢竟是地圖上的見識,並不實在。現在面對著,感覺該實在了吧?也不。你可以形容它宛如一顆碩大的藍寶石鑲嵌在青海高原之上。你還會對照導遊圖上許多讚美它的話:煙波浩渺,碧波連天,群峰環繞,雪山倒影,水中遊魚歡躍,湖上鷗鳥翺翔,湖濱水草豐美,環湖農田如畫……但這些詞語堆砌起來,不免流於淺薄。使我震撼的是我獲得一個奇特的感覺:茫茫大雨中,海天一色,天地一體,似乎接近天人合一的境界了,然而人在天下驟然膨大的渺小感觸使得一切如夢似幻,可有可無,分外虛空……

我這霎那而來的感覺也許也因此而引起:面對“海心山”,卻可望而不可即,所謂望也只不過是放眼看去知道有這麽一個神奇的所在罷了。“海心山”位於青海湖湖心偏南。人們指著說,這個小島面積僅一平方公裏,最高處高出湖面約十米,地勢平坦,水草茂盛,景色優美,好似仙境,令人忘返。傳說該島盛產“龍駒”,隋煬帝曾經派人在那裏牧馬,“以求龍駒”。還傳說很早就有人在島上修行了。

我的奇怪的感覺甚至來自這一連串的名字:青海湖古代稱為“鮮水”、“西海”、“卑禾羌海”;它在蒙語中叫“庫庫諾爾”,藏語叫“錯溫波”,皆為“青色的海”之意。這一連串的名字,蘊含著多麽巨大的歷史積沈,透露著何其豐富多采的民族文化。這個以其罕見於世的魅力展現在海拔三千二百米、比泰山頂峰還高一倍的青海高原上的“青色的海”,還被人們以“仙海”稱之。

因此,祭“仙海”成了年年祭山祭水的主要活動。過去歷代皇帝在京都設壇祭奠,稱為“遙祭”,雍正初年改為臨湖“近祭”,現在祭奠則成了老百姓自己的節日,體現當地民族的情懷和願望。民俗專家石葵先生告訴我們:從千百年來祭禮習俗演變的軌跡來看,人們對天、地、山、林、河、湖、海的自然崇拜是一條縱向主線,被附加了“君權神授”、“四海會同”的意義。由人(作爲統治者的人)授權給神,再由神反饋給人……到了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祭祀活動已轉向了宗教,轉向了民間,剝去了遙祭時代和近祭時代偽裝在神祗上面的政治華袞,恢覆了自然崇拜的本來面目。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價值觀念的更新,科學的昌明,思維的飛躍,人們從自然崇拜的娛神、敬神的活動中,加進了自娛、自主的生活內容,把對神祗的祭祀變成了載體,最後坐在了主賓席上,人們自我蛻變成為神祗成為上帝,即是娛樂的表演者,又是真正的欣賞者。由此,人完成了自身的獨立人格。

在“人定勝天”的無神論者看來,這是一段不錯的言説。

在回程的路上,坐在車裏,我卻一直在想:人真的已經完成自身的獨立人格了嗎?

所謂“人的自身的獨立人格”的真正的、完全的含義究竟是什麽?

……天旋地轉,滄海桑田,人類的確經歷了多少變遷啊。我的虛空感覺慢慢升華為對時空,對歷史,對逝者來者,時而清晰時而迷糊的追問。

也許是奔波了一天,累了,而且這條剛剛在一個多月前通車的109國道修建得很不錯,車走得相當平順,像搖籃一般,我竟有一段時間處於似睡非睡之間。

“遺憾啊遺憾,遺憾啊遺憾……”聲音不斷在我耳邊重覆著。這是車聲變化出來的幻覺嗎?我想起來了,這是剛才當地人對我們說的話。他們說,青海湖環湖景點豐富,起碼有十景,是不可不看的。但一般遊人怎麽能做到全看?所以當地有句話,“不到青海湖,一輩子遺憾;到了青海湖,遺憾一輩子”,說的也是實情。

帶著遺憾,離開青海湖。我心裏又想到,也許,這輩子不會再有機會回來了。

此刻是2003年8月27日,下午四點半鐘。

這個日子並無特別之處,只是記住了就是記住了。人生其實充滿偶然。比如,我必然來到青海湖?必然在這一天?必然在這種場合?

再往深處想,人生著實有太多的不可思議。

驟雨過去,烏雲收起,太陽又露面了。但已經太遲,柔和的陽光瞬間即逝。雨後斜陽,慢慢向群山後面墮落。

暮色沈重,思緒萬千……

 

 

從西寧到青海湖,要經過日月山。

青藏公路上第一道險隘是西石峽,出峽路過古茶馬互市集散地湟源縣城,我們便遠遠看到了日月山。

日月山屬祁連山支脈,山巒起伏,峰嶺高聳,兀峰白雪皚皚;低處則紅土覆蓋,紅巖壘壘,所以唐朝時叫赤嶺。我們經過的是日山月山之間的山口,山口的南北各有一個乳峰,其形狀似太陽和月亮。藏語叫日月山為“尼瑪達哇”,蒙古語稱“納喇薩喇”,都是太陽和月亮的意思。

日月山聞名遐邇。它是中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外流河湖區和內流河湖區的分界線,也是黃土高原的最西邊緣,是青海省農業區和牧業區的分界線——登山遠眺,東西兩側的地理景觀竟截然不同。它歷來又是從內地去青海西部和西藏的通道咽喉,唐時就為唐“蕃”的分界嶺,是唐“蕃”通道上的重要邊防關隘和貿易集市……但對我來說,日月山令人神往,是一直覆蓋此山的神話色彩,是我自小熟悉的文成公主進藏和親的傳說。

文成公主是唐太宗時期禮部尚書、江夏郡王李道宗之女。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終於同意了吐蕃王松讚幹布的請求,把這位年僅十七歲的宗室女嫁給他。

於是,文成公主儼然一位文化使者、宗教使者、外交使者,一位播種祥和進步大愛的使者。

於是,有許多美麗的傳說。

這對族異夫婦的神聖的洞房花燭夜是在哪裏度過的呢?考究出來了:是在離黃河源頭不太遠的紮陵湖和鄂陵湖畔的一個美麗的地方,松讚幹布在那裏建起“柏海行館”。

傳說,文成公主讓山羊背土填臥塘,建成了“大昭寺”,又與松讚幹布親自在廟門外栽插柳樹,成為後世著名的“唐柳”。現在大昭寺大殿正中供奉著的一尊釋迦牟尼塑像,也是文成公主當年從長安請來的。當時,唐朝佛教盛行,而藏地無佛。文成公主攜帶了佛塔、經書和佛像入蕃,決意弘佛。

傳說,文成公主一方面弘傳佛教,為藏民祈福消災,同時,拿出五谷種子及菜籽,教人們種植。玉米、土豆、蠶豆、油菜能夠適應高原氣候,生長良好。而小麥卻不斷變種,長成藏人喜歡的青稞。公主還帶來了車輿、馬、騾、駱駝以及有關生產技術和醫學著作,促進了吐蕃的社會進步。

文成公主的歷史功績無疑是值得稱頌紀念的。中國的“三江之源”的青海省玉樹境內,也就是當年松讚幹布和文成公主長途跋涉中曾經休息了一個月的地方,保存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文成公主廟。一直以來,這裏香火四季不斷,酥油燈晝夜常明。布達拉宮據說是松讚幹布專門為公主修築的。在宮內大量內容豐富的壁畫中,有唐太宗五難吐蕃婚使噶爾祿東讚的故事、文成公主進藏一路上遇到的艱難險阻,以及抵達拉薩時受到熱烈歡迎的場面等。大昭寺大殿兩側的配殿內,也有松讚幹布、文成公主的十分精美生動的塑像。今天,日月山更豎立了“日月山”石碑,新修了“日月亭”,彩繪壁畫文成公主的故事,更加深人們對她的敬仰與懷念。

我是其中的一名。為了表示敬意,我不顧高原反應,氣喘喘地爬上月山亭,決意佇留多些時候。對著山下新建的文成公主廟殿和廟殿前的文成公主白石塑像,我獨自一個人,久立不動,默默地矚望著……

但是,我還是發覺了,敬意並不足以表達我的全部思緒與感觸啊。荒山野嶺中,寒風颯颯,文成公主白石雕像煢煢孑立,形影相吊,她太孤零了。我頓感滄桑。我想對著長空喊出:進藏和親的大任扛在這位只有十七歲的弱女子肩上,是太嚴重太殘酷了!

這樁婚姻是松讚幹布幾番軟硬兼施逼成的,一開始就註定是場政治聯姻,並無情愛可言,更何況松讚幹布還有個元配──尼泊爾國王的女兒赤尊公主。還傳說,殘酷的命運之神還讓文成公主愛上了護送大臣噶爾東讚,結果這位大臣莫名其妙地死掉了,而她要在距離拉薩幾百裏的列麥山村一住就是一年。當然,公主最後還是進了拉薩,不過那卻是在大唐質問松讚幹布何以竟敢冷落公主之後。

Views: 10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