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承志《鮮花的廢墟》雕像孤單(1)

薩拉曼卡是怎麼一個地方?除了一所與城一樣大的薩拉曼卡大學,我想它剩不下什麼別的東西。當然,還有一條不敢小看的河;因為一部有趣的異色的書,它的題目是《托爾美斯河上的拉撒路》(Lazarillode Tormes)——乃是世界流浪漢小說的鼻祖;所以這條跨著一座石頭羅馬橋的淺淺的河,也就成了一處文學聖地。

所以,我怎麼也得去河邊瞻仰一番。只是,直到走到河邊的那一刻為止,我還沒有讀過這部小說。


我是在二月十五日反戰大遊行的次日,到達薩拉曼卡的。急急看了前一天遊行的報道,就趕快跑去看河。夕陽下,那河水粼粼閃爍,如一條碎裂的玻璃。戰爭就要來了。人們拼盡了力氣,但沒能阻止住它。費了漫長時光建立起來的民主,望著河流我想,原來就像這玻璃一樣,又薄又脆。當玻璃被粗暴地打碎的時候,世界並沒有捍衛民主。

走向羅馬橋必須路過一所教堂。本來,去托爾美斯河回味憑吊有趣的流浪兒拉撒路該是一件快事;但伊拉克的災難使人心里沈重。沿河岸繞著半圓的城墻,我們打聽著,走得很累。


一路上到處看見廣場和建築前的雕像。


我一邊走,一邊隨意瀏覽,大多都不知道是屬於誰的。

走到橋頭也看見一組銅像,是一對流浪漢。一個小孩,牽著一個盲人老頭的手,朝著前途行走。塑像筆法粗曠,棱線滑圓,眼神和姿態都很籠統,有點模仿羅丹。我在臺基上坐下,掏出帶來的小說讀起來。

書極易讀,我不知不覺讀了進去。

確實,不管怎麼苛刻也得把它評為名著。它不僅成書年頭古老(16世紀中葉),而且作者不詳,成書過程奇特。一般公認它是流浪漢小說的鼻祖,不僅如此,由於拉撒路這個流浪兒典型太精彩、小說的敘事方式又太簡單——一共兩人:流浪兒的惡主總是更換不歇,流浪兒的噩運隨之巡回不已——所以,一切有過流浪經歷、或者乾脆所有倒過霉的人,就忍不住狗尾續貂的沖動。這樣,無名氏們在篇尾大逞才華,傾倒個人獨特痛苦,模仿前輩嘲諷文風,讓倒霉花樣翻新,使名著生命不老。


我很快就讀完了。


起身再打量這座流浪者的豐碑,覺得雕像完全沒有文本的詼諧。它不單單略過細節不畫眉眼,我覺得塑像者根本沒有表達什麼詼諧幽默。小孩是無表情的,甚至沒有痛苦。老頭則更是中性,全然沒有書中那種——因饑寒交加滋生的惡毒。我不置可否,反正我讀的不是原文,誰知道究竟是書寫得過於油腔滑調,還是這種羅丹式的藝術太模棱兩可?

反正這銅像高高立在托爾美斯的河岸上,和優雅古老的羅馬橋作伴,宛似漫漫古代的橋頭堡。

看了一陣羅馬橋,又在河邊遛跶了一會,我們往回走。順著河岸半個時辰,又回到了那個正前方立著一座雕像的教堂。

一天的事結束了,我們走近雕像,還是在臺座上坐下,摸出一個波卡迪奧(就是一個冷面包,夾著一層硬奶酪),吃了起來。

薩拉曼卡的市街,亮起了黃的和銀色的燈,就在這時天黑了。

Views: 10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