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影庫's Blog (264)

馮驥才《人類的敦煌》(38)共同的理想國

在莊嚴悲愴的佛樂中,巨大的釋迦牟尼雕像右脅而臥,汩然大寂。這是所有佛教窟寺里最富於情感色彩的場面。

 

(莫高窟第158窟涅槃像。隨同以下文字表述,展示相關細節)

 

一代哲人釋迦牟尼八十年,以他覺悟到的人生真諦教化眾生。當他感到大限將臨,便在天竺拘屍那城跋提那河畔的婆羅雙樹之間,向弟子們講說了整整一天一夜的《大般涅槃經》,然後臥倒圓寂。涅槃像俗稱臥佛或睡佛。…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January 31, 2020 at 12:01am — No Comments

馮驥才《人類的敦煌》(37)

吳道子和李思訓都是大唐一代宗師。唐玄宗命他倆在大同殿上描繪四川嘉陵江三百里風景。李思訓精雕細刻,畫了幾個月;吳道子逸興飛揚,只畫一天便擲筆而成。

吳道子屬於大寫意,下筆飛快,線條疾暢,人物全似被迅風吹過,衣袂斜飛,所謂“吳帶當風”。畫壇把他這種鮮明而爽勁的風格稱為“吳家樣”。李思訓又稱大李將軍,長於工筆重彩,尤善鋪染用孔雀石研制成的石綠色。畫面金碧輝煌,裝飾意味強烈,自成一格。其子李昭道繼承家法,人稱“小李將軍”。

 

(李昭道《明皇幸蜀圖》)

 …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January 30, 2020 at 11:59pm — No Comments

馮驥才《人類的敦煌》(36)

觀音解脫生存世界暫時的煩惱與困苦,阿彌陀佛給死後的亡靈以永恒的歡樂與幸福。於是,人們把阿彌陀佛居住的凈土畫成極樂世界;把觀音畫成以慈悲為懷的女人相,也使佛教更具人情味,人情味,是中國式的人文特征,也是中國佛教的特征,關切和被關心,對於群居的中國人來說是生存的心靈必需。他們是按這種需要改造佛國,再使佛國滿足自己。佛教的境界一下子就變了,這樣,人們進入佛教已非難事。不必再不停歇地繞行中心柱而禮拜,也不必面壁坐禪和終生參悟。高僧曇鸞和他的弟子善導主張,無論何人,只要專心和反復誦念佛號,一切苦難便得以解脫;臨終時,這樣專心和反復誦念佛號,就能離開塵世而往生凈土。對於唐人,不需要捨棄現實享樂而去苦修,如此簡便地擺脫煩惱,往生極樂,真是求之不得的了。

 …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January 30, 2020 at 11:56pm — No Comments

馮驥才《人類的敦煌》(35)

這一鋪七身塑像,依照佛教的審美觀,對稱排列。釋迦居中,以顯主尊之崇高,然後是迦葉阿難,老少相應;菩薩天王,剛柔相濟。中國的文化與藝術,追求完整的境界。老少剛柔,各盡一極,相合相成,達到完美。如此精練、高超又完美的一組雕塑群,當為中國佛教藝術的絕世之作。

這七身佛又不是佛。

大唐的佛,已經變成世間的人,佛自天竺傳入,經過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等幾代中國化—也就是中國文化的同化,及至大唐,終於成為純粹的中國的佛教和中國的佛像,並在唐代開花結果,發揚光大。

 

(莫高窟由十六國至唐各代佛的形象)…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January 30, 2020 at 11:55pm — No Comments

馮驥才《人類的敦煌》(34)

釋迦二弟子的塑像比起隋代那兩身(莫高窟第419、427等窟),不強調外貌特征,不誇張表情,而是收斂目光,不形於色,致力於內在情緒與個性的挖掘。從大弟子迦葉微聳的眉頭,略含苦澀的嘴角,深沈的目光,崚嶒的胸骨,來體現這位僧人的非凡經歷所鑄成的複雜性格,而同時他的一種赤誠深摯之情,仍使人分明感到。

小弟子阿難的塑像是敦煌莫高窟的頂尖之作。對這位處世甚淺的僧人,塑工不著眼於他的單純,而在其低眉信首之間,透現他天性的平和與順良。特別是雙手相握,身體側倚,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一位近侍佛陀的小僧人的親昵可愛。

 …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January 30, 2020 at 11:52pm — No Comments

馮驥才《人類的敦煌》(33)

大唐凈土信仰的極樂世界,給飛天展開廣闊空間。或飛升,或疾落,或環繞,或陡轉,或飄浮,或自在地徜徉。有時成群而來,有時魚貫而去。有時成雙飛舞,相呼相應;有時單身翺翔,隨心所欲。亦歌亦舞,信手散花。唐人在隋代飛天的基礎上,著力於飄帶與流雲的無窮變化。有時,一條悠長的彩雲表現了長長一段飛行的過程,真是美妙之極!這一切,都使得天空更加遼闊,神奇,祥瑞,純凈,自由,給西方凈土加深了極樂的意味。

 

(莫高窟第329窟樂隊飛天、第329窟蓮花藻井飛天、第148窟六臂飛天、第44窟龕內飛天、第320窟華蓋飛天、第158窟西壁飛天、第85窟樂隊飛天、第161窟樂隊飛天,榆林窟第15窟伎樂飛天、獻花飛天和擊鼓飛天等)

 …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January 30, 2020 at 11:51pm — No Comments

馮驥才《人類的敦煌》(32)

在隋代,中國化的經變畫嶄露頭角時,並沒有樂舞助興的場面(莫高窟第393窟“西方凈土變”),顯然那時胡姬和胡旋舞很少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出現。到了初唐,這種樂隊伴奏下的胡旋舞便在壁畫中的佛國登臺了。開始時,還嫌生疏,吹奏者顯得遲鈍,舞者旋轉也覺輕緩(莫高窟第220窟北壁“藥師經變”。第220窟“舞樂圖”。第217窟“觀無量壽經變”之舞者)。 

胡旋舞的轉速好像與大唐的國勢同步。

 …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January 30, 2020 at 5:50pm — No Comments

馮驥才《人類的敦煌》(31)

這些深目高鼻或金髮碧眼的異國異族女人,來自於遼闊的西域、中西亞和羅馬帝國。她們多半在酒肆商邸中做歌手、舞女和侍者。個個能歌善舞,嬌嬈艷麗,美貌動人,給大唐生活增添幾分浪漫。

李白的詩:“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便是當時京都開放景象神氣活現的寫照了。

 

飛旋轉動的裙子。昂揚跳躍的舞步。狂肆扭擺的雙胯。胡樂胡調,清勁悠揚;陣陣花雨,落英繽紛。

更屬於胡姬們專利的是胡舞。

 …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January 30, 2020 at 5:45pm — No Comments

馮驥才《人類的敦煌》(30)

在這極樂世界,又不僅僅是優美與快樂。而是人們所能想像到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這里全部齊備—眾生都具有非凡的智慧與絕好的容貌;沒有四時交替,溫度永遠宜人;所穿鮮衣華飾,所吃美味佳肴,一概能應念而生;最關鍵的是“無病無災,無有煩惱,無有刀兵,無有奴婢,無有欺屈,無有王官,無有饑饉,更無別役”。

與其說這是人們的天國夢想,不如說是現實夢想了。

於是,凈土信仰成了中國佛教的主要內容,人們更喜歡把想像中的理想國,變成看得見的理想國,於是,莫高窟的經變畫中,以闡發和弘揚凈土信仰的《阿彌陀經變》和《無量壽經變》為最多。無量壽佛是阿彌陀佛的譯名。單是盛唐的壁畫,僅《阿彌陀經變》就有一百多幅!可見人們對佛國凈土多麼神往!

 …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January 30, 2020 at 5:39pm — No Comments

馮驥才《人類的敦煌》(29)天國與人間

白雲飄渺,山水虛幻,瓊樓玉宇似隱似現,銀樣月光映照一霓裳仙子,款款起舞。在優美而略帶憂傷的西涼樂的旋律里,羽人霓裳,旋轉悠揚,紗巾帛帶,飛雪流煙,人影似夢,輕盈飄忽。然而,瞬息間如有陣風吹來,雲飛人去,天地空寥,曲轉愁悵……這仙子演出的一幕,莫非是唐玄宗和楊貴妃日後愛情悲劇的一個先兆?

相傳這大唐第一樂舞《霓裳羽衣舞》的舞曲是涼州節度使楊敬述獻給唐玄宗的。

 

唐玄宗李隆基畫一手好畫,打一手漂亮的羯鼓,又深諳音律,在中國歷史上是屈指可數的風流天子。

靈性的手指輕輕撥動琴弦。…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January 30, 2020 at 5:30pm — No Comments

馮驥才《人類的敦煌》(28)

薛懷義可謂一位最善逢迎帝王的和尚。公元695年(延載一年),他在洛陽功德堂建一尊高900尺的大佛,僅腳趾上可坐許多人。可能這尺寸的說法有些誇張,而且巨佛已佚,無以為據。但從四川樂山的嘉定大佛看,仍可以領略盛唐大佛無比莊嚴宏大的氣魄。

 

(四川樂山大佛,腳上可站多人)

 

這樣,在敦煌三危山叮叮當當的開鑿聲中,莫高窟歷史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 …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January 30, 2020 at 5:23pm — No Comments

馮驥才《人類的敦煌》(27)

這樣巨大數量的外國人居住國都,甚至入朝為官,唐王朝非但無憂無慮,從不感到威脅,反倒處之泰然。唐人到底是怎樣一種心態?

 

(《長安城復原圖》)

 

莫高窟這幅《維摩變》十分耐人尋味。在當時人們的印象里,模樣像中國人的維摩詰被當作中原帝王;外來的菩薩文殊一直被當作西域的象征。有趣的是這幅畫下方—在文殊一邊聽經的人,給故意畫成中原君臣;在維摩詰一邊聽經的人卻是金發碧眼的各國王子。這種交叉起來的表現可謂別具匠心。把本來帶有對立意味的場面,畫成一個和諧融洽的整體。…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January 30, 2020 at 5:18pm — No Comments

馮驥才《人類的敦煌》(26)

在古代封建社會,女子威武,往往是國家強盛的標誌,女子放達,常常是社會開明的征象,有人一直弄不明白,大唐哪來的膽量,敢在大街上玩那種從羅馬帝國傳來的往赤裸身體潑水的“潑寒胡戲”?其實這期間半裸的飛天已經在莫高窟里滿天飛舞了。

 

(莫高窟第57窟散花飛天、第321窟雙飛天、第320窟華蓋飛天、第158窟吹笛飛天,榆林窟第15窟伎樂飛天,等等)

 

到底是這狂放驃悍的胡風,助長了大唐盛世的的氣概,還是國富民強的時代,正需要這種外來的雄強奮昂、健康自由的異域文化?…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January 30, 2020 at 5:11pm — No Comments

馮驥才《人類的敦煌》(25)

髮式僅僅是一種陪襯,女人美容的中心乃是能使容顏生輝的化妝術。無論開顏畫眉、制蟬鬢、塗胭脂、抹鉛粉,還是點唇脂、暈額黃、貼花鈿、畫花子,都有數不盡的妙法巧術。施用的材料,無奇不有,單是流行的口紅,就有十多種。許多化妝技術和用品都是乘馭胡風而來的。這便使唐代女子更傾目於穿過陽關那條神奇的路。

 

(莫高窟壁畫中各種化了妝的女子的面部細節。西安出土的“彩繪女子俑”和“三彩女坐俑”等)

 …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January 30, 2020 at 5:07pm — No Comments

馮驥才《人類的敦煌》(24)

中國本是酒之國。然而區別於傳統米酒的外來酒—高昌釀法的葡萄酒和波斯釀造的甜酒,使得唐人醒也美哉,醉也美哉,無論醉醒全是別樣的滋味。唐太宗平定高昌時,宮中所飲慶功之酒,都是太宗李世民親自監制的,看來酒也是外來的受寵。

 

(唐代酒具和酒壇)

 

美國人謝弗寫了一本厚如磚塊的書,叫作《唐代的外來文明》。書中把他所知道的湧入大唐的“舶來品”分類開列出來。從大象、獅子、土撥鼠、頻迦鳥、孔雀、海豹皮,到菩提樹、烏木、葡萄、石榴、蘇合香、波斯樹脂、毛毯、雌黃、孔雀石、玻璃、琥珀、燈樹、盔甲、旅遊書和地理書,日曆和地圖,足足有數百樣。…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January 30, 2020 at 5:04pm — No Comments

馮驥才《人類的敦煌》(23)

公元647年(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把具有行政效力的都護府擴展到安西的于闐、龜茲、疏勒和碎葉四鎮,並沿著絲路設立大批低一級的都督府,構成了龐大的權力網絡。大唐的威力進入遼闊的中亞地區。



這樣,東起長安,穿過河西到西域,再到中亞,便連成一個融會貫通的經濟環境。絲綢之路如同實現了它千古夢想那樣,成為一條貫穿歐亞的地球上最長的“陽關大道”。大唐進入它黃金般的盛世,(莫高窟的第220窟“帝王圖”。唐代在西域和中亞設置都護府地圖。李淵和李世民父子畫像。西安出土“牽駱駝俑”)



整個世界通過這條大路,開始享用到才智非凡的中國人所擁有的造紙術、養蠶術、金銀器制造術、煉鋼術、打井技術以及農耕經驗。當中國潔白柔細的紙出現在地中海沿岸時,那里就不再使用粗糙原始的紙莎草紙了。

 …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January 30, 2020 at 4:54pm — No Comments

馮驥才《人類的敦煌》(22) 陽關大道

荒漠的月光下,一雙手捧著皮囊,從烽燧邊的野塘取水。一只粗壯的手猛然將這取水的人擒住。皮囊緩緩墜地。烽燧內,燈光,僧人的背影,光線搖曳中戍邊的將士。

公元627年(貞觀元年),高僧玄奘發端於他奔赴西天的取經之行。初唐時代的西北邊陲,叛亂疊出,異族頻擾,烽煙不絕(莫高窟第45窟胡商遇盜圖)。地處絲綢咽喉的敦煌更是幾易其主。朝廷明令百姓不准出蕃,所以玄奘一入河西,便不斷遭遇阻攔。他只能日伏夜行,偷渡玉門關。但在他取水時,被守卒捉住了。然而玄奘以他的志向遠大,堅毅赤誠,不畏生死,感動了烽燧校尉王祥,非但沒有對他治罪,反倒贈送食物和水,指點他西去之路。

 …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January 30, 2020 at 4:50pm — No Comments

馮驥才《人類的敦煌》(21)

這一時期,雖然還可以找到外來文化的新影響,特別是波斯文化。但終究中華文化的主體在隋代洞窟里已經形成,佛教成為中國的了,外來文化在源源不斷進入洞窟過程中,隨時被融化掉(第392窟藻井、402窟連環理斗虎紋、第407窟三兔追逐以及鳥身馬首等)。

在羽人與天人共舞的時代,東王公與西王母乘龍駕鳳,車上華蓋聳峙,車後旌旗翻飛,車旁海獸騰躍;持節仙人馭使青龍朱雀,引導在前。傳統的神仙飛翔在佛天之上。



(莫高窟西魏249窟)



在隋代卻全然不同了。滿天是飄舞的飛天和翺翔的比丘。只留下一個羽人立在車前,來代替乘龍持節的仙人作為引導。而坐在車上的一男一女已改為佛教中的帝釋天和帝釋天妃。…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January 30, 2020 at 4:38pm — No Comments

馮驥才《人類的敦煌》(20)

在中國人民心目中,女性善良、溫柔、體貼、慈祥、寬許,富於愛心,這便是菩薩女性化的緣故。但這只是表面的緣故。深層的緣故還是佛教世俗化,現實化,時代化,〔隋代女性化菩薩塑像:第244、427、412、416、420、417(坐像)等;隋代女性化菩薩畫像:第295(西壁北側)、427(中心柱北向龕西側)、420(西壁龕內北側和西壁南側)、394(西壁北側)、390(北壁中央)等〕佛教中是不講究性別的。所以畫工們在菩薩的唇上和下巴添了三筆蝌蚪式的小胡子。用這個典型的男性符號來中和菩薩身上明顯的女性特征。這樣做,無非是想騙過主管佛事的人,得到認可。但實際上,這畫上小胡子的女性的菩薩與人間生活已經分外密切了。

中國人不是改變自己而去適應外部環境,而是改造外部環境來適應自己,這是五千年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持續不斷的深在根由,也是對外來文化的同化力之所在。…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March 24, 2019 at 6:15pm — No Comments

馮驥才《人類的敦煌》(19)

初創的隋代經變畫,主要有《維摩變》、《彌勒上生變》、《藥師變》、《法華經變》、《阿彌陀變》、《涅槃變》等,共39幅。但僅僅《維摩變》就有十多幅之多。它在隋代佛教中為什麼有如此重要的位置?

維摩詰的故事源於印度。他是一位在家修行的居士,精通佛法,在眾菩薩之上。然而他有病,佛派十大弟子登門問疾,他竟然避而不見。舍利弗是弟子中的一流智者,也被維摩詰家的宅神天女以智辯困住。最後,只能由“智慧最勝”的文殊菩薩前去,隨後就由維摩詰和文殊展開一場溢彩流光的思想碰撞與才智激辯。隋代經變畫把這一場面表現得浪漫神奇,閃爍著智慧光輝—或是維摩詰滔滔不絕的發難,文殊菩薩應對如流;或是文殊菩薩侃侃而談,維摩詰從容辯答。這故事是說,佛教徒無論出家或在家,並無高下之分。…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March 24, 2019 at 6:14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