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noc Sob's Blog – October 2015 Archive (10)

電子書商機史料

前些年聽說商週出了一期大篇幅探討電子書的報導,去商週的網站看好像還頗聳動,還指出出版業還有5年、什麼冰的融化。

電子書是出版嗎?乍看之下好像是,但仔細想想「電子」、「書」,究竟是電子重要?還是書重要?如果是「電子」,那他將延續的是諸如電腦、收手機科技,然後融入一些閱讀,以及,既有的通訊/交流媒介與其互動是重點,反而閱讀是次要;但如果「書」是重點的話:那將猶如MP3與CD的關係,當數位音樂可以無縫複製、甚至在網路上流傳時,CD市場會消失的很快,因為承載媒介不一樣,但是功能一樣。…

Continue

Added by O noc Sob on October 31, 2015 at 2:15pm — No Comments

Michael Grothaus·E-Books Could Be The Future Of Social Media

In the future, e-books will act just like social networks. We’ll use them on our phones, share and comment right inside e-reader apps, and publishers will use our data to help them make better marketing decisions. If you think digital reading is exploding now, just wait.

"I’ll give up my printed books when you pry the last one from my cold, dead hands."

That’s what I tell people…

Continue

Added by O noc Sob on October 25, 2015 at 9:17pm — No Comments

Sophie Pang·電子書/數位閱讀七問

兩個禮拜前,PChome 創辦人暨董事長詹宏志有個「行動商務七問——我的困惑與想像」演講報導,看著文章時,我心有戚戚地想著,把文內行動商務換成電子書/數位閱讀,不也是我的處境?哈,原來纏繞詹先生的困惑和想像,也和我差不多。那麼,我可以安心一點,不用那麼焦慮了。

以下,就仿以他的演講內容大綱,套寫出我的心情吧。

全新開始,一面說服,一面前進

2012 年 9 月底時,Readmoo 網站第一次公開亮相,首頁上只有 10 本書。夥伴們不斷說服出版社、作者與我們合作,希望能提供電子書給我們販售。我們也嘗試以出版業界不曾想過的創新手法來辦活動,如「Kevin Kelly跨海共讀會」活動:以讀者閱讀《科技想要什麼》電子書,比賽畫線註記回應多寡,選出 50…

Continue

Added by O noc Sob on October 24, 2015 at 1:07pm — No Comments

林珮芸·電子書背後的無限商機

沒有人可以預料到,部落格(Blog)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產業」,所有的時尚品牌無所不用其極攏絡明星部落客;連一般人每餐吃飯前,都習慣先上網查查看該餐廳的評價,或是推薦的菜單。網路改變了我們的閱讀習慣,速度,甚至是閱讀的動機。目前關於電子書,台灣的發展我們看見:2012年成立的「群傳媒」(Readmoo)標榜:「買書x 看書x分享書」的閱讀基地;2010年博客來創辦人張天立,再度創業網路書店「TAAZE讀冊生活」口號是:新書與二手書的網路書店,希望結和網路2.0的力量,為書本找到第二生命。…



Continue

Added by O noc Sob on October 20, 2015 at 10:15pm — No Comments

龔卓軍· 擬態與混搭:不可能的影像 / 美學 (2)

擬態與混搭:不可能的影像 / 美學 (2)

作者:龔卓軍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 副教授



三、擬態動物:數位雜種的欲望…



Continue

Added by O noc Sob on October 20, 2015 at 12:56pm — No Comments

龔卓軍· 擬態與混搭:不可能的影像 / 美學 (1)

擬態與混搭:不可能的影像 / 美學 (1)

作者:龔卓軍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 專任副教授

一、私房虛擬:不可能的開始



他們倒數計時,進入新年…

Continue

Added by O noc Sob on October 17, 2015 at 10:18pm — No Comments

陳瑞文·藝術解放時代的美學理性(2)

藝術解放時代的美學理性(2)

藝術作為開創性角色-海德格的藝術哲學特徵

作者:陳瑞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專任教授

海德格(Martin Heidergger 1889-1976)的藝術哲學一直不是很容易理解。原因無他,主要是他看待藝術的角度,不是尋常我們接近藝術的方式,-大多時候我們是朝向具魅力的藝術內部意義。也因為這種習性使然,導致和現代藝術哲學所建立的多元藝術認識範疇,隔著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由於它是認識性的,也由於它是以重建藝術身分為訴求,所以它需要其他學門的幫忙,諸如哲學、社會學和歷史學等,也因此這個多元藝術認識論之內容,夾著沉重的學門之知識系統,就注定不是那麼容易接近。…

Continue

Added by O noc Sob on October 15, 2015 at 10:41am — No Comments

陳瑞文·關於《皺褶:巴洛克與莱普尼茲》的皺摺論

德勒茲(Gilles Deleuze 1925-1995)晚期,為何以一部書的份量論巴洛克呢?難道巴洛克藝術分析──尤其繪畫,在《千高台》(亦译:千高原)(Mille Plateaux. Capitalisme et schizophrénie2, 1980)和《培根:感覺邏輯》(Francis Bacon: Logique de la sensation, 1981)裡的討論還不夠清楚嗎?



這個動作確實相當奇特。因為整個德勒茲著作,除了哲學(註1)外,所投注於文學(Proust et les signes, 1964 ; Kafka, 1975…

Continue

Added by O noc Sob on October 12, 2015 at 4:30pm — No Comments

陳瑞文·德勒茲的「皺褶」理論

相對於叔本華美學的容易掌握──集中在《意志與再現世界》,德勒茲思想就複雜多了,不只思想呈理論與實踐雙頭馬車,連關鍵詞的發展都各有殊異場域和進行途徑。



造成這種難以明確掌握的奇特的思想特徵,關鍵來自於它基本的思想方針:「看重和保存每個時刻的思想(書寫)」,及其拼湊文體。這種非貫穿性和非整合性的表達方式,真的必須謹慎以對。起碼在審視整體他的著作,以及詳細剪接散佈的藝術論述時,需要步步為營,特別要注意哲學開展和藝術論述(文學、繪畫、電影和音樂之間)因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觀點、分析樣態出現的差別。





這種複雜性尤其體現在關鍵詞的操作上。






當中,「皺褶」詭異的行進途徑,堪稱是德勒茲操作關鍵詞奇特之最。說它值得注意,是因為大部分的關鍵詞,沒有一個那麼直接和外觀理論(théorie de…

Continue

Added by O noc Sob on October 6, 2015 at 9:30pm — No Comments

黃建宏·電影影像的當代性 - 從高達的《電影史(事) 》到蔡明亮的《黑眼圈》

摘要:影像的當代性究竟為何?或說通過當代藝術對於影像的開發,是否呈現出了某種「當代性」?更進一步逼近我們的材料,便可以提問電影在面對當代藝術的發展時,出現了什麼樣的變化,使得電影影像同造形藝術範疇之間產生一種經驗上的互動與滲透?

關於現代性的討論,背負著歷史、社會與文化的沉重包袱,似乎只能以著可以不斷積累脈絡性的資料,對於越來越為輕盈的當代藝術生產進行過度或無能的詮釋;儘管這樣的詮釋具有相當程度的真實性,但以其安全而沒有直接關係的生產條件,仍舊無法付諸同藝術行為或藝術事件之間形成「動態關係」的方案或「行動」,「文化建構」的真理性總是取消或遮蔽著藝術事件的一種「輕盈」,藝術家經由各種創作行為、博物館機制以及市場流通逐漸形成的某種「自由」(或之前提到的「輕盈」)往往被沉重的脈絡詮釋所框架,並因而遠離了新的藝術行為同系統與體制之間更為平滑的互動關係。…

Continue

Added by O noc Sob on October 1, 2015 at 12:04a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