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noc Sob's Blog – April 2016 Archive (12)

歐陽子《王謝堂前的燕子》《秋思》的社會諷刺和象征含義

《秋思》是《臺北人》中最短的一篇,全文僅四千字左右。這篇小說不但字數少,情節動作的規模也小,整個故事,只是主角日常生活的一小切片,以及她片刻之間的流動意識。

然而這個“袖珍”短篇,卻也和別篇一樣,具有《臺北人》整體的一貫特色,兼具生動的社會寫實和深刻的象征含義。《秋思》同時也是《臺北人》裏社會諷刺意味較濃的一篇。…

Continue

Added by O noc Sob on April 29, 2016 at 3:17pm — No Comments

歐陽子《王謝堂前的燕子》《滿天裏亮晶晶的星星》之語言、語調與其他

《滿天裏亮晶晶的星星》,和緊接於前的《秋思》,是《臺北人》裏最短的兩篇,都不超過五千字。然而這兩篇也都賦有《臺北人》全體一貫的特色,兼具生動的社會寫實和深刻的象征含義。

《滿天裏亮晶晶的星星》一篇,可能使許多讀者困惑不解。《臺北人》裏較難的幾篇,如《孤戀花》、《永遠的尹雪艷》、《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等,都難在復雜的內層旨意;如果不追究小說主題含義而單論顯現於外的寫實層面,這幾篇小說就沒什麽難懂的地方。相反的,了解《滿天裏亮晶晶的星星》一篇之主要障礙,卻是呈現於外的寫實部分。許多讀者,很可能根本沒領悟到這篇裏面也有社會寫實的層面,只認為是作者夢囈一般故弄玄虛的“印象派”作品。這樣的讀者,卻也大可不必感覺慚愧,責怪自己不懂得欣賞文學作品,因為這和文學鑒賞能力並沒什麽關系。…

Continue

Added by O noc Sob on April 27, 2016 at 9:28pm — No Comments

歐陽子《王謝堂前的燕子》《孤戀花》的幽深暖昧含義與作者的表現技巧

《孤戀花》這個短篇小說,可以說是作者以隱喻方式,對人類命運所下的註評,對人類孽根所做的探討。小說內容與旨意,幽暗神秘,撲朔迷離,我們憑著知性和理性,不能予以合理的分析爭說。在這篇小說裏,作者以現實世界的黑社會(或地下社會)為象征,影射人性之中最幽黯可怖的一隅。換句話說,作者用人間的地獄,影射人心的地獄,我們許多人,很可能一輩子沒親眼看過、親身接觸過下流社會,但我們都知道“黑社會”確實是存在的。同樣,我們許多人,活一輩子,可能從未十分意識到自我黑暗罪惡的一面,而惡性也很可能沒有十足發作過。但《孤戀花》的作者顯然認為,在所有理性修養與意識控制的掩蓋下,人心深處確實隱匿著一個幽暗陰森的罪孽淵藪,而當這份“孽”不幸而發作起來,就是一股絕對無法抗拒的魔力,把人往下拖拉,吸吞人這一個不見天日、幽暗無比的深淵。…

Continue

Added by O noc Sob on April 22, 2016 at 3:37pm — No Comments

歐陽子《王謝堂前的燕子》附錄:從《臺北人》的缺失說起

大約半年前,當我的《臺北人》研析論文在《書評書目》雜誌上連續刊載的時候,編者隱地先生一日來信,談起讀者對我這一系列論文的反應和感想。他說,讀者一般都認為我評論得極有道理,也都承認《臺北人》確實是一部難得的文學佳作,問題是:這本小說,難道就沒有缺點嗎?一部文學作品,有優點,必該也有劣點吧?怎麽不見歐陽子說起《臺北人》的短處?因此,隱地建議我在論畢各篇後,另寫一篇文章,專談《臺北人》的缺失,以結束我這一系列的“文學批評”論著。…

Continue

Added by O noc Sob on April 19, 2016 at 11:42am — No Comments

歐陽子《王謝堂前的燕子》《一把青》裏對比技巧的運用

《臺北人》的主題,既然是今昔之比,我們不難想像,作者白先勇必大量運用“對比”的技巧。但《臺北人》裏,有關此一技巧的運用,沒有一篇如《一把青》那樣明顯,那樣直接,那樣透徹。

《一把青》裏對比技巧的運用,幾乎遍及構成一篇小說的每個元素。現在,我擬就《一把青》裏人物、背景、布設、情節、結構、敘述觀點等方面,探討白先勇如何利用對比與對照,以襯托方式表達出“今非昔比”的中心旨意。

《一把青》的故事,主要是寫一個名叫朱青的女人,少女時期在南京,與一年輕飛行員郭軫戀愛,但結婚沒幾天,國共內戰爆發,大亂,郭軫隨著空軍隊伍被調離南京,不久便出事身亡。經過這番慘痛的生離死別,來臺之後的朱青,簡直判若兩人,心已死去,乃抱玩世態度過日子,再也沒有什麽事能夠傷她的了。…

Continue

Added by O noc Sob on April 16, 2016 at 7:04pm — No Comments

歐陽子《王謝堂前的燕子》《梁父吟》影射含義的兩種解釋

在《梁父吟》裏,白先勇又一次采用全能觀點的第三人稱客觀敘述法,也再一次藉用人物的對白托出小說情節之大部分。然而這篇小說最引人註意的特點,是中國文學典故的采納與運用,以及這些典故賦予這篇小說的特殊影射含義。…

Continue

Added by O noc Sob on April 14, 2016 at 9:46pm — No Comments

歐陽子《王謝堂前的燕子》《永遠的尹雪艷》之語言與語調

在白先勇的《臺北人》全集中,開卷的《永遠的尹雪艷》,是最“冷”的一篇。其他各篇,雖然也都采用客觀敘述,雖然也都包含社會批評,但讀者很容易感覺出作者對故事裏人物的同情。惟獨在《永遠的尹雪艷》裏,作者像是完全把自己隔離,冷眼旁觀,采用全知敘事觀點,不探入任一角色之意識內,只限於人物外貌言行與情節發展的具體客觀之描述。《永遠的尹雪艷》,是《臺北人》中嘲諷意味最濃的一篇。此嘲諷意味,前後一貫,藉由全文之“語調”(tone)——即“敘述者”之口吻——有效地傳達給了讀者。

首先,我想解釋一下何謂“敘述者”。我們時常誤以為一篇小說的敘述者,就是小說的作者;敘述者所說的話,就是作者要說的話。其實並不盡然。特別是在諷刺文中,作者有時故意讓敘述者道出與自己本意完全相反的話;而此作者與敘述者之間的差距,最能拍擊而產生嘲諷效果。…

Continue

Added by O noc Sob on April 11, 2016 at 7:30pm — No Comments

歐陽子《王謝堂前的燕子》白先勇的小說世界——《臺北人》之主題探討

白先勇的《臺北人》,是一本深具復雜性的作品。此書由十四個短篇小說構成,寫作技巧各篇不同,長短也相異,每篇都能獨立存在,而稱得上是一流的短篇小說。但這十四篇聚合在一起,串聯成一體,則效果遽然增加:不但小說之幅面變廣,使我們看到社會之“眾生相”,更重要的,由於主題命意之一再重復,與互相陪襯輔佐,使我們能更進一步深入了解作品之含義,並使我們得以一窺隱藏在作品內的作者之人生觀與宇宙觀。

先就《臺北人》的表面觀之,我們發現這十四個短篇裏,主要角色有兩大共同點:

一、他們都出身中國大陸,都是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臺灣這一小島的。離開大陸時,他們或是年輕人,或是壯年人,而十五、二十年後在臺灣,他們若非中年人,便是老年人。…

Continue

Added by O noc Sob on April 7, 2016 at 12:53pm — No Comments

維高·知識的革命(序)

序言

世界正飛速地經歷著關鍵的歷史轉折點。我們正經歷一場改變我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包括教育、經營管理乃至領導決策和發展方式的知識革命。

這場革命將決定我們和我們的後代是能否如何工作,能賺錢和最大程度地享受生活。很明顯的是,第三次浪潮洪峰正在逼近。現在全球有500多顆衛星上天,還有1500顆正在設計建造之中;Internet的用戶爆炸性增長,僅中國就有11萬人使用Internet;通電塑料、合成材料、光纖、生物化學、分子等很多新興技術的發展二日千里……這些跡象都表明,自古到今最重大的革命正在發生,這次革命的核心就是知識。…

Continue

Added by O noc Sob on April 5, 2016 at 10:30pm — No Comments

維高·知識的革命(3)

第三部·知識化生存

知識社會,掌握現代,並具有創新、創造和運用能人的成為知識社會中的主力軍,財富的有定義和利益的再分配取決於擁有的信息、知識、智力和創造力。

十二、資本家、工人、知識工作者

無限制資本家正從根本上重塑著社會,推動著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過渡。他們是當今產業界經營著最激動人心。最成功的企業的英才,從他們的成功中可以體驗到人類智慧的無限延伸,洞察到目前根深蒂固的生活形態怎樣被顛覆,因為他們所創建的知識標誌著對傳統智慧進行徹底的反叛。 …

Continue

Added by O noc Sob on April 4, 2016 at 6:25pm — No Comments

維高·知識的革命(2)

第二部·巨變時代的管理

在知識社會,同由於高度的信息化,導致最高決策層能免同最基層的執行單位直接聯繫,使中間組織的作用極大減弱。從一個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來看,管理層次將減少,特別是中間層次的作用會逐漸消失。

五、打造管理理論

  在知識社會,管理的基本任務仍然沒有改變,即使人們能為了共同的目標、帶著共同的價值觀,在適當的結構內,通過培訓和開發,共同開展工作和對變化作出反應。但是這一任務的含義本身卻發生了變化,因為管理的運轉已將勞動力的構成由非技術工人轉變為具有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工人。…

Continue

Added by O noc Sob on April 3, 2016 at 1:45pm — No Comments

維高·知識的革命(1)

第一部·知識的革命

我們正進入知識社會。知識社會是一個以知識為核心的社會,「知識資本」已成為企業最重要的資源,有知識的人成為社會的主流。知識的權力正在代替財富的權力成為主宰世界的力量。



一、知識價值革命



  90年代初,世界管理大師彼得·F·德魯克在《後資本主義社會》中提出,我們正進入知識社會,知識已成為社會的核心,知識資本的比例已大於資金資本。在知識社會,知識成為生產要素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將成為分配的主要依據之一。知識正日益代替權力與資本,成為世界向前發展的動力。…

Continue

Added by O noc Sob on April 1, 2016 at 8:30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