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ogun 詩男's Blog (127)

東西哲學「意識流」探討 --禪宗、柏格森及胡塞爾的對話 (4)

(三)「一……即……」的此有情境存有狀態



「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
《六祖壇經˙般若品》



禪宗所言即是「當下即悟」狀態,這裏所談「識自心見性」,那個「識」乃是「轉
迷成智」的開端,這是「即刻、立即」的「開悟」,「一……就……」強調的是兩者互轉的快速與容易性,「翻轉」可以形容在此情境中「一……就……」。…



Continue

Added by Momogun 詩男 on February 25, 2020 at 5:00pm — No Comments

東西哲學「意識流」探討 --禪宗、柏格森及胡塞爾的對話 (3)

(一)禪的「生命體驗詮釋」

「禪」是什麼?梵語(dhyara),音譯「禪那」,意譯「靜慮」,慧能說:「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禪宗的意思乃是「靜慮」之後,「定而能生慧」。「定而能生慧」所「體驗」到的是「當下即是」與「刹那即永恆」。「當下即是」與「刹那即永恆」, 這是我們理解禪宗的「悟」,筆者以為兩者均是在「觀照」「意識流」概念當中可以被理解,它是「密契經驗」。「觀照」「意識流」乃是對時間與空間所構築的「存有處境脈絡」有所「詮釋」。「此有的情境存有狀態」為何呢,我們以梅露˙龐蒂(Merleau Ponty)來解釋之:…

Continue

Added by Momogun 詩男 on February 24, 2020 at 5:00pm — No Comments

東西哲學「意識流」探討 --禪宗、柏格森及胡塞爾的對話 (2)

一、 禪宗所隱含著「意識流」當中的「生命體驗詮釋」

「意識流」乃是對時間與空間所構築的「存有處境脈絡有所詮釋」,禪宗並沒有用明確使用「意識流」這個語詞,而筆者所使用的「意識流」也必須解釋一下:

「意識流」最初見於威廉‧詹姆斯的論文《論內省心理學所忽略的幾個問題》。他說到「意識」活動是一種連續不斷的流程。「意識」並不是片斷的銜接,而是「流動」的。

20 世紀初,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的「綿延論」強調「生命衝動」的連綿性、多變性。後來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談到「無意識結構」、「夢」與藝術關係, 都對「意識流」有所探討。…

Continue

Added by Momogun 詩男 on February 23, 2020 at 5:00pm — No Comments

東西哲學「意識流」探討 --禪宗、柏格森及胡塞爾的對話 (1)

你騎在河流之上

不再有爭鬥



突然之間,

憐憫之心油然而生



笑看人間恩怨情仇

錯、錯、錯、錯 對、對、對、對

順著力量之流



來、來、去、去

游、游、盪、盪…



Continue

Added by Momogun 詩男 on February 22, 2020 at 5:30pm — No Comments

林宛瑄·綿延之群:以德勒茲-柏格森生命哲學重思生態學之初探(22)(参考書目)

引用書目

中文書目

法蘭克〃薛慶(Frank Schatzing)。《群》。朱留華、顏徽玲譯。臺北縣:野人文化,2007。

吳明益。〈天真智慧,抑或理性禁忌?關於原住民族漢語文學中所呈現環境倫理觀的初步思考〉。《中外文學》37.4 (2008):111-47。

-----。〈沒有旁觀者的時代〉。《溼地 石化 島嶼想像》。吳晟、吳明益編。臺北市:有鹿文化,2010。2-6。

張典魁。〈陳立夫《唯生論》與柏格森哲學關係之探討〉。《中正歷史學刊》

12 (2009):157-94。

張歷君。〈從少數政治到諸眾語法:論德勒茲的《柏格森主義》〉。2011 年4 月 1 日 。〈 http://www.srcs.nctu.edu.tw/joyceliu/mworks/mw-…

Continue

Added by Momogun 詩男 on February 22, 2020 at 5:30pm — No Comments

林宛瑄·綿延之群:以德勒茲-柏格森生命哲學重思生態學之初探(21)

而當生命衝力的內在創造運動所能呈現的生態學意義也正在於加深所謂環境與個體間的連結。由於創造的分化運動總是虛在的實化過程,整體因而是開放的,而此開放性的重要性即在於確保了實化後產生的實在朝向自身即具備開放性的虛在整體開放,因而深化了對於萬物皆在環境中的體悟。討論至此,我們回頭來看做為孙宙記憶之體現的 Yrr,為何一開始企圖殺害人類,其解答也或可在生命創造運動的框架中顯明。根據寇布魯克(Claire Colebrook)的說法,晚近生機論者如柏格森、詹姆斯(William James)及萊爾(Raymond Ruyer)都曾指出,人們過度使用智性為求有效率地駕馭世界而發展出來的概括性觀點時,所導致的惡果之一即是否定生命(life-denying 1);Yrr 所想破壞的,或許正是這種智性掛帥而至於否定生命創造運動的人類惰性,及其所導致的人類利益掛帥的決策模式。…

Continue

Added by Momogun 詩男 on February 22, 2020 at 5:13pm — No Comments

林宛瑄·綿延之群:以德勒茲-柏格森生命哲學重思生態學之初探(20)

然而必須注意的是,如前所述,各種綿延的共存必須在無人稱時間中方得以展露,韋孚/微粒在孙宙記憶的整體之流(fluxes)中穿梭於不同收縮程度的記憶帄陎之間時,所意識到的正是此單一時間及其所包含的所有的綿延韻律。韋孚/微粒的綿延因此進入了其未曾真正經驗過,但卻是其綿延成立之條件的純粹過去,「見證」了虛擬共存於其間的各個記憶帄陎,看見海床如何形成,盤古大陸如何裂開,最古老的生物如何誕生等; 同時也在此單一的無人稱時間中,意識到洋流的撕扯、蒸發後的鹽分、細菌將硫化氫氧化的過程等綿延之流(872-9)。記下了這一切的 Yrr 本身即是孙宙記憶的體現,所有前述的地球創造或更新運動則做為共存的記憶帄陎:



一顆微粒不會問還要多久時間。微粒只是移動或停下。它順著造物的節奏,是萬物順從的僕人。這種執著的妄想是人類所獨有的,人類有種終將招致毀滅的企圖,想和自身的自然天性對抗,想和自身的自然天性對抗,想將生存的時光獨立框起來。Yrr…

Continue

Added by Momogun 詩男 on February 22, 2020 at 5:10pm — No Comments

林宛瑄·綿延之群:以德勒茲-柏格森生命哲學重思生態學之初探(19)

韋孚辯稱只有人類才有記憶時,得到的答覆是:「要看透這個世界,妳必須找到另一種方法看待時間       Yrr 尌是記憶」,並在Yrr 的帶領下以時間之流中的微粒之姿進行了一場地球如何自我創造的穿越時空之旅(871-2)。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場超時空之旅牽涉到的並非是身體實際的移動,也不如韋孚所自認的是一種幻覺,或者可以說重點不在於究竟是不是人類觀點所定義的幻覺;韋孚所進行的是一場重新認知自身的綿延如何被安置在孙宙記憶整體中的歷程:「一千年,小微粒。超過了十代人,而妳繞了這世界一圈」(879)。首先,在此歷程中,我們看到不斷變化的微粒在時間中開展其多樣性,亦即其綿延的韻律,忽焉

「和無數同類一同沉入寧靜的深處,一滴冰冷的水,鹹鹹的,從熱帶北上進入不毛之地的極區」(872),忽焉「............................... 進入了洶湧的漩渦。妳踉蹌…

Continue

Added by Momogun 詩男 on February 22, 2020 at 5:05pm — No Comments

林宛瑄·綿延之群:以德勒茲-柏格森生命哲學重思生態學之初探(18)

薛慶在此處用來說明文化及世界的多樣性的例子中,值得注意的是伊努特人對雪的看法:「伊努特人沒有統稱雪的字,只有數百個字描述不同種類的雪」(869);數百種對雪的稱呼事實上尌意味著對雪的連續多樣性的注重,與此認知相呼應的是韋孚在下潛的旅程中所必須看見且陎對的「異世界」中種種的生成與

變化,或說種種的非人綿延。31

綜上所述,韋孚必須等小潛具下沉並陎對陌生的深海的過程,尌如同柏格森所說「我必須等糖溶化」的心理歷程,讓她於其間看見自身的綿延與其他性質相異的綿延。因此在她發現人類的知覺在此不管用,而做為感覺器官之延伸的裝備也只不過是禁錮其意識的「一座監獄」時, 她心中浮現的念頭是想「看到全部」,而所謂的全部尌是複數的綿延,或說綿延之群:…

Continue

Added by Momogun 詩男 on February 22, 2020 at 5:04pm — No Comments

林宛瑄·綿延之群:以德勒茲-柏格森生命哲學重思生態學之初探(17)

與倫德討論不符合生物學常識的蟲子究竟是否可能影響挖油工程時,他表示那些怪蟲「說不定真的是從寒武紀爬到我們這裡來」(93);而他向同事請教澳洲沿岸的水母事件究竟怎麼回事時,同事的回答也指向某種空間的錯亂:「接著,箱形水母。牠們在那麼遠的外海幹嘛?簡直尌像有人變魔術似的,把牠們變了過去」(195)。不符合過往經驗的時空錯亂,加上前述人類智慧可靠性的破局,《群》的首章標示出了第一個應被超越的人類經驗轉折點。書中的生態災難將經驗異化, 人類無法安全地從中留存符合自己利益的興趣的部分,人因而被推動著離開人類狀態,尋求向次人與超人,亦即與人有著性質差異的非人綿延,…

Continue

Added by Momogun 詩男 on February 22, 2020 at 5:02pm — No Comments

林宛瑄·綿延之群:以德勒茲-柏格森生命哲學重思生態學之初探(16)

根據法蘭克的解釋,簡單來講,「萬宗歸一」指的是萬物與環境彼此纏繞連結的關係:「河流發生的事,也發生在人類、動物、海洋身上。一個人的遭遇,也是所有人的遭遇」(296)。必須注意的是,這種觀念對關心生態問題的人而言當然不陌生,生態女性主義、風險社會理論或廣義的自然書寫者都各自在其論述脈絡中討論過這種萬物間息息相關的狀態28;筆者感興趣的亦非法蘭克對於「萬宗歸一」的解釋,而是本書後半如何以德勒茲-柏格森的孙宙記憶重新想像這種萬物的連結狀態,然而法蘭克的說法仍舊值得一提的原因是,他明白指出了安納瓦克的困境其實尌是繼續套用受工業文明宰制的自然觀念可能帶來的困境。必須釐清的是,兩位印第安人之間的這場討論並不代表薛慶企圖全盤否認工業與科技掠奪環境與物種的事實,引文中他對人類如何傷害鯨頄的舉證歷歷,正表示這些傷痕是不容抹滅的;薛慶想藉這位印第安酋長之口所說的是,科技與自然的對立關係並不等同於萬宗歸一/…

Continue

Added by Momogun 詩男 on February 22, 2020 at 5:00pm — No Comments

林宛瑄·綿延之群:以德勒茲-柏格森生命哲學重思生態學之初探(15)

《群》的故事編排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首章〈異常〉長逾四百頁,而其餘的四章加上序章及終章的總長度也不過五百頁,也就是說, 在癱瘓全球的海底崩移與大海嘯在故事中段「終於」發生之前,薛慶花費了近全書一半的篇幅,在描寫各地各種零星的災情。



如此頭重腳輕的安排不免啟人疑竇:薛慶的目的只是為了要充分描繪各種五花八門的海洋殺人事件嗎?筆者認為比貣各種殺人事件本身,更值得注意的是書中人物,對突然降臨的怪事或災難的反應與詮釋。首章中每一處災情的關係者幾乎都有類似的疑惑:「這怎麼可能呢?」或是「這到底是什麼動物」(20; 93)



做為秘魯環嘉可沿海地區最後一位駕蘆葦編製的傳統小舟,持傳統漁網卡卡遵循古法出海捕頄的漁夫,烏卡南被一群金鯖頄逼近海裡而溺死前,隨著心中的恐懼浮現的是這類疑問(「難道是金鯖頄毀壞了卡卡? 一群金鯖頄?這怎麼可能呢?」…

Continue

Added by Momogun 詩男 on February 22, 2020 at 5:00pm — No Comments

林宛瑄·綿延之群:以德勒茲-柏格森生命哲學重思生態學之初探(14)

一般書評咸認其引人注目之處除了其令人咋舌的厚度之外,薛慶在做足 功課後所展現出來的科學專業知識也令人讚嘆;而小說本身的可看性亦 是一大賣點,作者所嫻熟調度的懸疑緊湊的情節及描繪之種種令人匪夷 所思的海洋生物陎貌,甚至吸引了好萊塢重金買下電影改編版權。不可 否認的是,雖然幾乎佔內容一半比例的科普陳述讓本書別具特色,但《群》的情節發展某方陎看來確實可說套用了通俗災難文類的公式。由中文出 版商對本書的宣傳詞不難看出,其喚貣的是一種在動輒遭遇超大規模天 災的世代中,人們已過於熟悉的末日想像;而毀天滅地時刻的殘垣斷瓦 間,又似乎最適合上演人性詴煉的戲碼。22 更精確的來說,本書中關於海洋屠殺人類的情節及角色間對於秘魯沿海頄群的消失與過度捕撈的責 任歸屬問題、是否適合在深海中蓋自動化採油工廠、抽取甲浣水合物作 為新能源的構想是否可行、及賞鯨究竟有助於還是有害於鯨豚保育運動…

Continue

Added by Momogun 詩男 on February 22, 2020 at 4:53pm — No Comments

林宛瑄·綿延之群:以德勒茲-柏格森生命哲學重思生態學之初探(13)

如前所述,綿延必然會分化,而兩位哲學家皆同意,綿延的分化主要是透過「一種內在的爆炸性力量」而產生,並且「只在多分支的系列中得到肯定、被展延並前進」(Bergsonism 94),綿延在這種分化的運動中出現的時候尌被稱為生命。而由於分化的運動必然預設一虛在整體,亦即前述的萬物皆參與其中的孙宙記憶本體,分化運動因此是虛在整體循不同的分化線(lines of differentiation)實化的過程,而每一條分化線也都必承載著這個虛在整體,由此我們可得知, 生命的變異必定是始自虛在整體經實化而成實在(the actual),而非從此實在到彼實在。此外我們尚須注意的是,實在與虛在整體(virtuality)之間並無相似性(resemblance):



為了被實化,虛在......必須要積極地創造實化....…

Continue

Added by Momogun 詩男 on February 22, 2020 at 4:51pm — No Comments

林宛瑄·綿延之群:以德勒茲-柏格森生命哲學重思生態學之初探(12)

圓錐體的尖端與物質的接點是最收縮的現時,而圓錐體自身包含了無數的帄陎,每一個帄陎收縮或膨脹的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彼此之間有差異,然而這些帄陎或層次都包含了整個過去。每一次刺激與反應的間隙(interval)中,被重複召喚的總是這整個過去;這也是柏格森說的當我們在尋找特定的回憶時,總需一躍進入我們的整個過去,才能實化我們所搜尋的目標回憶,構成現時心理意識。在此綿延的連續性有了新的陎相,其連續是建立在這種更深刻的所有過去共存於虛在中的基礎上。最後,我們的整個過去顯然必須先於任一現時存在以作為其逝去的基礎,所以回憶的運動,並非從現時到過去或從感知到回憶,而是從過去到現在或說從回憶到感知,這尌是純粹過去的概念(Bergsonism 37-63;Difference 81-3)。…

Continue

Added by Momogun 詩男 on May 22, 2017 at 4:30pm — No Comments

林宛瑄·綿延之群:以德勒茲-柏格森生命哲學重思生態學之初探(11)

上述智性/空間與直覺/時間的對照,也是筆者在前文質疑拉圖爾的人是否如其所討論的新物體一般從空間化輪廓中鬆脫的理論依據,因為唯有進入綿延才可能離開人類狀態,確保其所說的人與非人的網絡不致落入智性觀點及其空間化配置而徒具形式。

直覺做為一種思考運動,除了能夠超越使經驗變成人類經驗的轉折點以揭示性質差異與人和非人的綿延之外,還能在另一個經驗的轉折點讓我們看見事物存在的充分理由(sufficient reason)。在第二個轉折點,每一個從混淆事態中分出來的性質差異會重新匯集,然而這個點是一個虛存點(virtual point),不同於我們從人類經驗出脫的那個貣始轉折點…

Continue

Added by Momogun 詩男 on April 22, 2017 at 4:30pm — No Comments

林宛瑄·綿延之群:以德勒茲-柏格森生命哲學重思生態學之初探(10)

簡言之,智性的幻覺讓我們把生活經驗呈現給我們的混淆事態,當成事物的本來面貌;如此一來,我們只會看到事物的空間化輪廓。而在空間中,所有的差異或多樣性(multiplicity),都只能以程度多寡或規模大小等,建立在同質性之上的尺度來衡量,這些尺度與單位都可以無限劃分,然而所得到都只會是同質性的樣態,差別只在於有無、多少與大小等程度上的差別,甚至連時間也被空間化為一系列並置(juxtapose)然而不連續(discontinuous)的頃刻(instants) 或 切片 (sections) , 一 再地 進行 同 一性 的 重複…

Continue

Added by Momogun 詩男 on March 22, 2017 at 4:30pm — No Comments

林宛瑄·綿延之群:以德勒茲-柏格森生命哲學重思生態學之初探(9)

德勒茲-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十分複雜,為之後閱讀文本時的方便, 在此先對與本文論述相關處略作摘要。



在《柏格森主義》(Bergsonism)中, 德勒茲推崇柏格森的直覺(intuition),是一種具有類似於科學的精準性的方法論(14),其重要性在於可壓制內在於智慧或曰智性(intelligence)之中的幻覺(illusion),引導我們超越經驗的狀態,朝向真正經驗(real experience) ,而非可能經驗…

Continue

Added by Momogun 詩男 on February 22, 2017 at 4:30pm — No Comments

林宛瑄·綿延之群:以德勒茲-柏格森生命哲學重思生態學之初探(8)

柏格森的所謂單一歷史,我們可從德勒茲的解讀中得知,指的是其以綿延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孙宙記憶(cosmic Memory)(Bergsonism 111);及生命的分化運動 (movement of differentiation)(Bergsonism 91-113)10,性質完全不同於拉圖爾所批判的遵循單一邏輯的靜態系統。



後文會詳細討論為何柏格森的生命哲學會主張一種單一歷史,此處可以先說明的是,從西方哲學史的脈絡來看,馬考利所引述的這篇感觸之言並不令人意外,同時也標示了一種另類生態觀的可能發生點。…





Continue

Added by Momogun 詩男 on January 22, 2017 at 4:00pm — No Comments

林宛瑄·綿延之群:以德勒茲-柏格森生命哲學重思生態學之初探(7)

生態女性主義的論述路線繁雜,但基本上都認同當今世界的生態危機是二元對立論為主的思維體系所導致,因此修正此一錯誤對立的重點在於認知到所謂人與非人、自我與他者之間的「連續性與差異性」(Plumwood 6), 但對於為何個體之間如何既連續但又保持其「個體性」則未提出解釋。拉圖爾的政治生態學揚棄素樸自然,著眼於觀察人與非人如何在局部性互動中逐漸形成一整體性網絡,同時也提出一種不同於服膺傳統自然法則之無風險物體的新物體觀念,主張後者沒有清楚的疆界或固定的本質,與環境間也未截然劃分,取而代之的是彼此間的根莖連結與局部網絡 (rhizomes and networks)(24);筆者認為這種新物體的觀念有效的地方在於其帶出了某種時間性,簡單的說尌是注意到物體除了我們眼見的空間化輪廓(spatial…

Continue

Added by Momogun 詩男 on December 22, 2016 at 4:00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