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eativnaya ideya's Blog – April 2017 Archive (9)

劉禾:燃燒鏡底下的真實——笛福、“真瓷”與18世紀以來的跨文化書寫(1)

也許出於直覺,也許出於某種超常的洞察力,佛吉尼亞 • 伍爾芙在解讀小說《魯濱遜漂流記》的時候,發表了一番不同凡響的見解。說不同凡響,是因為她在這部18世紀的小說裏發現了一個長期被笛福小說研究者們所忽視的細節。這一細節乍看微不足道,而伍爾芙卻在裏面找到了某種啟迪,使它一躍而成為導讀整部小說的一個重要線索。這一富於啟迪性的細節是什麽呢?它是伴隨著魯濱遜在荒島上生活的那些平常的陶罐、瓦罐。普通的讀者即便能夠回憶起笛福小說中的諸多細節,也不過把這些瓶瓶罐罐看作是魯濱遜在荒島上制作的許多生存工具之一,而不會特別留意。伍爾芙則不同,她的解讀給魯濱遜的瓦罐賦予了謎一般的象征涵義:

 笛福通過強調前景中一只普普通通的瓦罐 (earthenware…

Continue

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April 30, 2017 at 11:31pm — No Comments

劉禾:燃燒鏡底下的真實——笛福、“真瓷”與18世紀以來的跨文化書寫(2)

撇開笛福對於威廉國王和瑪麗王後的反感不談,他在生活和創作中對瓷器所形成的觀念卻值得我們思考。作為一個實業家,笛福曾投資磚瓦廠,與此同時,他又是外國進口瓷器的直言不諱的批評者,甚至在《魯濱遜漂流記》的第二卷中對瓷器大加諷刺。(笛福小說前兩卷於1719年初版,第三卷在1720年問世。林紓和曾宗鞏兩人合譯的文言文《魯賓孫飄流記》包括頭兩卷,而後來流行的白話中文譯本只譯第一卷。)瓷器與其它陶制品之爭的主題,無疑表達了笛福抵抗外國奢侈品侵入英國市場的保護主義立場。然而,經濟領域的現象從來就不是純粹的經濟現象,它很容易就在隱喻的層面上實行靈活的符號轉換。也就是說,18世紀的瓦器和其它陶制品不能不令人聯想到瓷器,反之亦然。《魯濱遜漂流記》中的earthen ware正是在隱喻的層面上與瓷器互文,從而使瓷器以“缺席”的身份存在於小說之中。…

Continue

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April 30, 2017 at 4:53pm — No Comments

劉禾:燃燒鏡底下的真實——笛福、“真瓷”與18世紀以來的跨文化書寫(3)

而盧梭既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啟發我們這樣去考慮考笛福小說中的技術因素和科幻成份的人。比如科幻小說的創始人凡爾納 (Jules Verne) 就繼承了19世紀笛福與盧梭的互文關系,他公開宣稱《魯濱遜漂流記》是他所有作品的主要靈感來源。“我的小說,”《格蘭特船長的孩子們》中的格蘭特船長如是說,“講述的全部是像魯濱遜在荒島上生活那樣的故事。”[21]最近關涉笛福主人公的電影創作如《魯濱遜•克魯索在火星上》 (Robinson Crusoe on Mars) 和《雷陣》(Enemy Mine),再次證明當今的科幻傳統仍然沒有超越凡爾納式的魯濱遜傳奇。笛福、凡爾納以及某些當今的科幻小說之間的不斷的互文和無休止的再生產說明:《魯濱遜漂流記》本身的歷史性已成為一種預演,它賦予後來的作家們一種形式期待,使他們在不斷的效仿中去完成這種期待。法國批評家彼爾• 馬施立(Pierre…

Continue

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April 30, 2017 at 4:52pm — No Comments

劉禾:燃燒鏡底下的真實——笛福、“真瓷”與18世紀以來的跨文化書寫(4)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魯濱遜用泥土和火焰作試驗的“翻譯”場景。林紓和曾宗鞏對前述引文是這樣翻譯的:

 一日余方熾薪行炙。既食﹐棄其薪。見薪上有剩泥一片﹐久(火段)而成陶瓦。余愕而驚﹕然則凡物皆可薪而成陶耶﹖新意既來﹐始思燒薪之法。以瓦盆試之。若雲得瓷匠之術藝﹐余腦筋中固未有此也。至於瓷油之法﹐法當用鉛。余固蓄鉛﹐亦不知所以沃之之法。此時余取小盂及(金兆)數具。彼此相疊﹐圍之以薪﹐布熱灰其下﹐積薪過之。火發﹐器乃通紅﹐無一裂者。余不之顧。至五六句鐘後就視﹐中有一器已委﹕以火力鉅﹐沙土之力不勝而化。余計火力過烈﹐則器將盡燬。乃力抽其薪﹐令殺火力。久之﹐瓦器之上紅色漸徹。余坐守經夜﹐不欲其熄。遲明﹐得三瓷。為狀至劣﹐然已可用。其下得瓦盂二。中有一物甚光澤﹐如沃瓷油矣。[31]

 原文作者笛福使用的是“earthen ware”,“earthen…

Continue

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April 30, 2017 at 4:51pm — No Comments

劉禾:燃燒鏡底下的真實——笛福、“真瓷”與18世紀以來的跨文化書寫(6)

笛福本人曾經開過磚瓦廠,所以不可能盲從上述神話。他對當時有關陶瓷、荷蘭白釉藍彩陶和彩釉陶的實驗應該是了如指掌,知道在用粘土、窯、釉、鉛、火、沙、玻璃、石、瓦等詞匯去塑造幻想的英雄成就時,自己究竟在說些什麽。在笛福開設埃塞克斯(Essex)工廠之前,英國已經有人多次利用當地的瓷泥去嘗試生產中國宜興陶的荷蘭版本了。弗蘭西斯•普萊斯(Francis Place,1647-1728)在他設在約克郡的莊園工廠裏用灰色粗陶器作過實驗,隨後,約翰•多萊特(John Dwight)在富蘭姆也開設了一家制陶廠,並於1671年獲得了一項專利。有記載說,多萊特曾將伊勒斯兄弟告上法庭,指責他們侵犯了他的專利。約翰和大衛 • 伊勒斯於1686年前來自荷蘭,先是在漢默斯密斯工作,後來才在斯達夫德舍開了工廠。他們以中國宜興陶的生產方式制造了無釉的紅色粗陶器。當時的法庭訴訟表明,多萊特和伊氏兄弟的產品是一模一樣的。[46]

 笛福的制造業也與荷蘭有著密切的淵源。[47]據珀拉 •…

Continue

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April 30, 2017 at 4:50pm — No Comments

劉禾:燃燒鏡底下的真實——笛福、“真瓷”與18世紀以來的跨文化書寫(7)

   魯濱遜揭穿瓷房子和中國瓷器(china/China)的假象的做法,在1815年出版的英國海軍版《魯濱遜漂流記》中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這個19世紀版本的註釋者帶著一百年後的目光重新詮釋瓷器的價值,寫了一條發人深省的腳註。這條腳註向讀者報告陶瓷在中國和歐洲生產的技術信息,結尾處寫道:

陶藝在中國十分突出。但這不過是一種雕蟲小技,是由最粗鄙的人發明的。一般認為,中國出產特具功效的泥土可用於生產這種東西。拜魯的信息告訴我們,他們瓷器的優質並非是由於工藝優良,而只不過是在選材時精而又精、用心良苦,使其十分純正。他們缺乏天賦的另一有力證據,就是他們既然擁有可以和制造玻璃相比擬的技藝如此之久,卻沒有能夠發明並且制造這種美妙實用的玻璃,而他們在工藝造型和裝飾方面的品味低下幾乎是路人皆知的。[55]

  …

Continue

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April 30, 2017 at 4:49pm — No Comments

劉禾:燃燒鏡底下的真實——笛福、“真瓷”與18世紀以來的跨文化書寫(8)

如果說笛福小說中的“殖民否認”文學修辭誕生於他那個時代的經濟競爭,18世紀歐洲科學家的瓷器研究也同樣是借助於經濟力量的雙翼,促進了歐洲陶瓷工業的興起,參加國際市場上的貿易競爭,最終給歐洲帶來了成功。笛福並沒有活著看到這一天:18世紀中葉發展起來的英國瓷器和英國制瓷業不僅迅速發達,而且還成功地導致中國瓷器在國際市場份額的下跌。布羅代爾在他的著作《日常生活的結構》中將這一下跌歸咎於時尚的周期性。[65]他的結論就18世紀歐洲的“中國風”以及法-德的洛可可式藝術風格來說,也許可以說比較準確。但是,我們不應忘記,由於大部份出口瓷器逐漸地被應用於餐桌、衛生間、和起居室,全球瓷器需求量到了19世紀是增加了,而不是減少了。[66]英國制瓷業開始在世界範圍推銷產品,攻勢猛烈,甚至將產品運到了中國。這說明布羅代爾關於時尚周期的觀點是有問題的。…

Continue

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April 30, 2017 at 4:47pm — No Comments

丁明俊:論“清真文化”的起源與演變(4)

抗戰時期中國回教救國協會曾出面為回民官兵及寄宿制學校回民學員請準夥食便利。“吾教胞在國軍各部隊服役者,所在皆是,惟因飲食不便,生活不安,致減低殺敵熱心。本會鑒於此,特呈請軍事委員會,準將全國各部隊,以師為單位,每師中之回教官兵,另撥為一連或一排,並於新兵入伍時,即註意此點,凡信仰回教者,均撥編一處,以便利其飲食。”並請行政院通令全國各學校及各種訓練班,凡有回族學生5人以上者,準予自立夥食,其不足5人者,也須給予夥食上的便利。各部隊禁止駐紮回民住宅,尤其不得在回民住宅內飲食回民違忌之食品,以重團結,而杜糾紛。1941年9月10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批令如下:…

Continue

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April 3, 2017 at 11:18a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