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kusō-tekina aidea's Blog (177)

李燕蕙·夢醒之間:海德格與“釋夢詮釋學”(12)

時間性不同的是,醒境因共在世界的時間, 醒者經驗上有著過去現在未來的次序,夢境的時間卻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的座標,夢境只是不斷上演當下的境象。醒境中人有著固定的肉身感覺,它也是自己所在之處的定點,夢中夢者卻多半無感於肉身所在,在夢境的光照場域中,夢者雖常未現身,卻是無所不在。情緒性在夢境猶如醒境,未有太大差異。歷史性則關係著記憶與經驗,在醒境中大多數人可以區分記憶內容與現實經驗,在夢境中, 卻少感覺到現實與記憶的差異,現實與想像全都「直接呈現」於現在。醒境中死亡性劃出生命的有限性,夢中夢者卻忘卻死亡性的限制,生者亡者同顯現於夢境中,解離生死之界線。在這幾個存在性徵之中,情緒性有著核心地位。在夢境如同在醒境,每一種情緒都打開一種面對世界的方式,無論是快樂、悲傷、恐懼、激情或憤怒, 在情緒的變化中,人對世界開放、封閉或扭曲,世界在情緒中變形。無論是夢境或醒境,所呈現的都是「會作夢的此在」25…

Continue

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March 19, 2020 at 9:12pm — No Comments

李燕蕙·夢醒之間:海德格與“釋夢詮釋學”(11)

統整言之,現象學此在分析的釋夢工作之治療學意義,是在協助當事人發展更成熟與自由自主人格的能力,這應也是今日人文導向的夢工作的普遍意義。22

 

1 此在:夢醒的主體性

每個夢理論,都會有關於夢主體的確立問題,「夢者」該如何定義呢?是夢中經歷滄海桑田喜怒哀樂變化的「夢境體驗者」?是睡夢中躺在床上那似乎不動的身軀?是睡眠實驗室中,可以透過腦電圖儀 (EEG) 觀察到的變化又持續著的「腦心系統」? 23 是夢境醒過來後,回到所謂的「現實世界」回顧夢境的人?…

Continue

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March 18, 2020 at 8:23pm — No Comments

李燕蕙·夢醒之間:海德格與“釋夢詮釋學”(10)

梅塔波斯舉許多夢例說明現象學此在分析的方法,其中有一個

長達十頁的「狗夢」例  (Boss,1975:35-44),簡說如下。如果一

個人夢見一隻狗,若依精神分析或其他釋夢學派的象徵理論,可能會預設,狗有怎樣的普遍性特質,比如忠實、兇猛、原始性慾、善良或可怕等等,從而將這樣的狗的意義圖像,植入這夢的理解中。而所謂的現象學此在分析的方法,沒有任何此類的預設。「現象學式」的意涵在此是:夢者談夢之前,沒有人知道夢中這狗的意義是什麼。「此在分析」的核心在於,夢者「關懷」什麼…

Continue

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March 15, 2020 at 6:04pm — No Comments

李燕蕙·夢醒之間:海德格與“釋夢詮釋學”(9)

肆、梅塔波斯之釋夢詮釋學 

梅塔波斯的釋夢理論主要見於三本書:1953 年出版的《夢與其詮釋》(Der Traum und seine Auslegung);1971 年的《醫學與心理學概要》(Grundriß der Medizin und Psychologie) 與 1975  年的《昨夜我夢》(Es träumte mir vergangene Nacht)。…

Continue

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March 10, 2020 at 6:44pm — No Comments

李燕蕙·夢醒之間:海德格與“釋夢詮釋學”(8)

統整上列七點,有三要義:

(—) 夢的存在學基礎



從 1、3、4、5 點的內容,可以統整海德格對夢的存有學的想法。夢世界的存有,是依屬於醒世界的在世存有持續性,夢與醒雖有不同的「存有方式」,但卻都屬於「同一主體」(此在)的存在性,夢雖可能重復,卻沒有如醒境的物質世界與日常共在歷史性可以執持,因此,夢境存有是依屬於夢者作為在世存有的之歷史性, 在同一主體的持續性中確立。 

(二) 夢詮釋的認識論條件



根據 1、2、6 點,關於夢詮釋的認識論條件:比較夢境與醒境,…

Continue

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March 7, 2020 at 11:00pm — No Comments

李燕蕙·夢醒之間:海德格與“釋夢詮釋學”(5)

(—) 關于主体性

他認為佛洛伊德是以範疇論現成物性 (Vorhandensein) 的方式解釋人之主體性。無論是早期的「意識-前意識-潛意識」,或晚期的「超我、自我與本我」,都是「實體化」的主體概念,解釋模式都是笛卡兒式主客二元實體論的延伸。這樣的意識實體概念,預設著一個可以與世界分隔的主體,且如物體一樣,可被以確定範疇的方式認知,這是與人之「在世存有」的存在本質不符的,因為人之實存,已在一個世界之中展開,並不是一個可以與所在世界區隔開来的封閉實體,且總是一個不斷自由選擇中的「自己」,而非一類固定的「意識實體」。13…

Continue

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March 2, 2020 at 8:30pm — No Comments

李燕蕙·夢醒之間:海德格與“釋夢詮釋學”(7)

從今日釋夢學之普遍觀點,反觀梅塔波斯對佛洛伊德夢理論的批評,筆者總結如下:



第一、佛洛伊德在「夢境主體」與「壓抑、偽裝、審查、機制」之詮釋系統的建構,雖有諸多難題,但此部分經精神分析後學的批判改善補充,今日仍獲釋夢學领域域頗多共識。



第二、
「隱夢顯夢」之說,榮格與多數人本學派心理學家都不接受。夢者醒後能否記住自己的夢,了解自己的夢,是他的意願問題,而不是有何「隱夢顯夢」的神祕心理機制之存在。梅塔波斯對此之見解與榮格與多數人本心理學家近似。



第三、關於象徵理論的見解,可說是梅塔波斯時代「精神分析」與「現象學此在分析」的根本差異, 但此差異所涉及的重要問題,如:夢境處處是象徵語言的表現,可能不談象徵的意義而理解夢境嗎?象徵與隱喻在人類的理解中之普遍意義為何?在梅塔波斯之後的現象學詮釋學有重大的發展,如呂格爾的《活的隱喻》、《惡的象徵》等書,…

Continue

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March 2, 2020 at 8:30pm — No Comments

李燕蕙·夢醒之間:海德格與“釋夢詮釋學”(6)

(—)對整體夢理論的質疑



佛洛伊德主張,夢是潛意識的顯現,解夢是通往潛意識的大道。所有的夢都是夢者願望的滿足,只是它呈現的方式往往十分曲折,必須要透過夢的解析過程,才能發現每個夢要滿足的是怎樣的願望。



在《夢的解析》一書中,佛洛伊德提出「壓抑」、「審查」、
「偽裝」等概念,說明夢境為何常常顯得令人無法理解之因。



由於
「自我」受到源自宗教、教育、社會規範的「超我」的控制,無法接納来自於本能驅力的潛意識(本我)內容,所以人的實際夢境與醒後記得的夢是不一樣的。在睡夢潛意識中真實上演的是「隱夢」(latente…

Continue

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March 2, 2020 at 8:30pm — No Comments

李燕蕙·夢醒之間:海德格與“釋夢詮釋學”(4)

貳、梅塔波斯對佛洛伊德的釋夢學之批評



— 梅塔波斯對佛洛伊德整體學說的肯定與批評




梅塔波斯的著作中,提到佛洛伊德理論之處多不勝數,綜合其重要著作對佛洛伊德理論肯認之處有三點:




1、佛洛伊德之前,精神疾病的起因之解釋,不是受到宗教倫理規
範的影響,以善惡的模式解釋,就是受到當時科學物質理論的主宰,純以身體病症看待。…



Continue

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March 1, 2020 at 4:00pm — No Comments

李燕蕙·夢醒之間:海德格與“釋夢詮釋學”(3)

三、海德格哲學與此在分析學派之發展



大約 1920 年代開始,歐洲精神醫學界興起一個重新尋找人性基礎之解釋的運動,這運動初期的領導人是瑞士精神科醫師賓斯旺格 (Ludwig Binswanger 1881-1966)。7 賓斯旺格深受胡塞爾現象學與海德格哲學之啟發。1941年後,他將自己的心理治療方法名為「此在分析」(Daseinsanalyse)。



但 1950 年代之後,賓斯旺格與海德格的理念漸行漸遠,此學派遂與海德格哲學分離。受海德格直接影響成立的「此在分析學派」,是梅塔波斯所創立的,他也是瑞士的精神科醫師與心理治療師,他與海徳格從 1946 年開始長期交往,1958-1969 年之間,他定期邀請海德格到他蘇黎世的家作客,…

Continue

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14, 2020 at 5:30pm — No Comments

李燕蕙·夢醒之間:海德格與“釋夢詮釋學”(2)

正由於海德格終身少夢,也很少談夢, 3 而釋夢學與夢工作在現代心理治療學有著重要地位,作為「此在分析」學派創建者的梅塔波斯,必然要提出可以作為「此在分析」心理工作依據的夢理論,於是出現了以海德格哲學為基礎的此在分析的釋夢詮釋學。梅塔波斯建立的此在分析的釋夢詮釋學,一方面彌補了海德格基礎存有學「無夢」之缺憾,也提供了現代釋夢學與夢工作一個哲學反思的向度。探究此在分析的釋夢詮釋學之內涵,因此兼具哲學與心理治療學的雙重意義。

 

二 「精神分析」與「此在分析」的釋夢學關聯性…



Continue

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14, 2020 at 5:30pm — No Comments

李燕蕙·夢醒之間:海德格與“釋夢詮釋學”(1)

本文作者李燕蕙隸屬單位:臺灣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暨研究所



原題:夢醒之間:海德格與此在分析的「釋夢詮釋學」之探究

(本文原載:《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 第十九期 (2008 年 1 月) 頁 85-124)



摘要
 …

Continue

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14, 2020 at 5:00pm — No Comments

陳明發院士·帶動師

2007年7月9日臨醒夢見一個意象:帶動世界。是我的潛意識總結了我現階段所要做的事--培養導覽員、說書人也好;體驗型學習的教練、體驗型的服務人也好,一概使用“帶動師”這名稱。挺有意思。

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May 25, 2017 at 11:28pm — No Comments

愛墾美學體驗慕課札記·陳冠中:體制內、體制外

現在,北京文化有官味、商業味、學院味、京味和波希米亞味之辨,但氣味,是浮移不確、互相滲透混揉的,最終是一種體會而不是用文字可以鎖定的。

這些氣味能共存,特別是商業和波希米亞的紮根,說明今天的北京終究是跟以前不一樣,也反映了中國的政經社會的大氣候。

盛唐不是一天建成的,是要累積、要官民共同努力、要改革開放,現在的環境,平心而論,總地來說比建國以來任何時間都好。…

Continue

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May 25, 2017 at 11:28pm — No Comments

愛墾電影美學札記·陳冠中:閱讀體驗的體驗

楚浮(Francois Truffaut)在當導演之前是影評人,他的影評集叫《我生命中的電影》的一句話:“這些書是活的而且它們在跟我說話”。

楚浮評論集談到的是一些跟他在說話的電影、他生命中的電影。當年——上世紀末——我讀到楚浮的影評集,覺得裏面的影評在跟我說話。

某些電影、某些書,好像一直在某處等待,等你去看,等著跟你說話。

(《坎普、垃圾、刻奇》,陳冠中,見《移動的邊界》151頁,2005,臺英屬蓋曼群島商網絡與書股份有限公司)

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May 25, 2017 at 11:27pm — No Comments

愛墾創意城市體驗慕課札記·詮釋框架:根與翼

美國學者弗羅理達(Richard Florida)在《創意階層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一書中說,城市要推動經濟,需要創意階層,但要怎樣吸引創意人才到你的城市裏來呢?那城市一定要是個寬容的城市,寬容才可能自由度高,才會出現文化多元化,這樣的城市才會對創意階層產生吸引力,而多元化的交雜,更進一步地刺激了創意,《華爾街日報》的資深作者扎迦利(Pascal Zachary)甚至寫了本書來說明,一個企業內,人種與文化的多元化和雜種化,有利於競爭與創造力提升。不論他這個說法是否成立,他有一個很好的觀察:現在很多人渴求的是兼備“根和翼”,根是指本地身份認同和本土文化傳統,翼是指去看世界和吸收外來文化,不再是一種純粹自閉傳統與無根世界的對立,而是既保留繼承下來的根--所謂可以攜帶的根(Portable Root),同時擁抱世界,並各自作出混合以超越自己原來想像的自己。…

Continue

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May 25, 2017 at 11:26pm — No Comments

陳明發博士文創體驗研究手札·體驗:找出個人的辯證法(3)

對每個人來說,精神動機與問題,其實就包括了日常生活一些實際而平凡問題的參與,可以滿足我們的精神所需。設定學習計劃不但可幫助我們強化創意適應力。(205頁)

“這個剛開始可能還模糊未明、令人失望的狀況,很快就會點點滴滴的透露出有關個人生命需求、生活興趣、挫折和使命的信息。不久,我們更會了解到,在每一個問題剛出現時,我們都會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處理它。但當我們解決問題時,又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解決。結果,在經過一段時間後,我們就會無可避免的發現:“原來我們就是問題所在;我就是答案。”(205頁)

“人們在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礙)像自己無能解決問題、想要放棄和退縮)後,通常會感到勝利的快慰、神話童話和原始的撫養兒童方法,都會鼓勵小孩子勇敢面對魔鬼,向恐懼挑戰。(202頁)…

Continue

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25, 2017 at 1:47pm — No Comments

愛墾美學體驗慕課札記·政府政策

Continue

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4, 2017 at 4:28pm — No Comments

愛墾美學體驗慕課札記·優質環境

……從事設計就與出國結下不解之緣,因為要為使用者設計出美好的作品或產品,設計師必須要能夠體驗並了解什麼是“美”。另一方面,設計師也要了解到各種不同的生活形態與風土民情,才能設計出民眾或市場需求的產品。……“在國外,你眼所見到的事物都是美的,那麼你會畫出醜的作品嗎?”(張家誠,《東方人文思維與設計生活正成形:用心打造臺灣為設計專業島》一文中,見《設計時尚:看見DIT新潮流》,張家誠主編,2004,臺北典藏藝術家出版,123頁)…

Continue

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December 25, 2016 at 3:31pm — No Comments

愛墾風格體驗慕課札記·體驗與設計

……未來世界藍圖中的主角將是人類的心靈生活,而非科技。從最近幾年紛紛推出的的懷舊風格產品、20世紀音樂合輯或舊片重拍、古董家具盛行等現象。可以窺見人類的懷舊感傷情緒影響著產品的取向,另一方面,各種娛樂事業、讓人們體驗不同情景的產品(如主題遊樂園)、甚至神秘主義、算命、心靈學的大行其是,則又看出對於挖掘心靈、搔動人性深處的產品的渴求。如果從產品設計層面來看,則又看出人類對於科技的反叛,雖然運用了高科技來提供日益強大的功能,卻想要把科技包裝為自然物或非科技產物。1997年在多倫多所舉辦的ICSID設計大會,更索性以HumaneVillage為主題,提出“合乎人性的地球村”的構想,來點出全球設計師的最重要緊聚會的前瞻主題。……顯示著高度追求科技的時代已過去,未來將是人性關懷與心靈愉悅的新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裏,工業設計當然也必須回應普遍存在於人心中的,對於以人性為訴求、或是搔到人性癢處的產品。…

Continue

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December 25, 2016 at 3:3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