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u Empatbelas's Blog (151)

黃澤全《深度文化旅遊城市》阿克拉

加納首都和港口阿克拉,位於國境東南部,座落在西非大西洋幾內亞灣畔,是非洲最臨近0°經線和0°緯線的大城市,絢麗的陽光,鮮艷的花朵,綠色的樹木,藍色的海水,襯托得這座濱海城市十分美麗。

阿克拉地處阿克瓦皮丘陵地帶的一個小盆地內,不過幾經滄桑,現在已經無法辨認出這個小盆地了。阿克拉是一座已有500多年歷史的城市。早在公元15世紀末,歐洲人來到阿克拉附近海岸地帶的時候,阿肯族和加族居民已在這里建起村莊,定居下來,並把這個地方稱為「恩克朗」。在阿肯語里,「恩克朗」意為「黑螞蟻」,據說當年村莊周圍有很多黑螞蟻築的蟻塚。歷史上,葡萄牙人、荷蘭人、瑞典人、丹麥人、英國人先後到達這里,實行殖民統治,展開貿易競爭,掠奪當地資源。到1876年,英國殖民總部從西面海岸的邊角堡遷移到阿克拉,這座城市便成為「黃金海岸」殖民地的首府。…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26, 2020 at 9:40pm — No Comments

黃澤全《深度文化旅遊城市》薩那

也門首都薩那,位於阿拉伯半島的西南高原上,是一座美麗而古老的城市,為層巒疊嶂的群峰所環抱,城內古老的宮殿和裝飾著民族藝術的現代化高樓,彼此襯托,交相輝映。

古代詩人曾把薩那比喻為「阿拉伯的明珠」,是十分貼切的。

由於這里氣候宜人,終年鮮花怒放,綠草如茵,又被人們稱為「春城」,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遊客不計其數。在阿拉伯人中素有「途程雖遠,必到薩那」之說,現在許多人稱薩那為「也門之門」。…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26, 2020 at 9:39pm — No Comments

黃澤全《深度文化旅遊城市》摩加迪沙

索馬里的首都、重要港口和歷史古城摩加迪沙,位於國境東南部,瀕臨印度洋西岸,地處謝貝利河流域,雖然距赤道僅有200公里,但氣候涼爽,林木蒼翠,是索馬里的風景勝地。

當黎明時分,乘船從浩瀚的印度洋漸漸駛向索馬里海岸的時候,海岸燈塔上一閃一閃的亮光熄滅了,茫茫無涯的海面慢慢從黑夜中甦醒過來,東方波濤滾滾的海面上開始顯示一幅海上特有的日出奇景。海岸上高聳入雲的清真寺尖塔,一排排古老的阿拉伯城堡,那一座以白色為主要色調的城市,在晨曦中漸漸顯露出它清晰的輪廓,這就是摩加迪沙。

摩加迪沙人口150萬,市區面積20多平方公里。藍色的印度洋襯托著這座白色的城市,顯得乾淨而美麗。市區海濱大道寬闊筆直,兩旁生長著茂密的熱帶樹木、花草,街道上行人川流不息,車輛往來如梭,顯得井然而又繁華。…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26, 2020 at 9:30pm — No Comments

黃澤全《深度文化旅遊城市》巴馬科

馬里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巴馬科,位於國境南部尼日爾河上游西北岸,地處熱帶草原區,寬闊的尼日爾河從城市南側靜靜地流過,北面是青翠的山巒,市區終年綠樹成蔭,風景秀麗。

巴馬科這個名稱,在馬里班巴拉語里,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巴馬」意為「鱷魚」,「科」作河流講,合起來即「鱷魚河」。據說,500多年前班巴拉族人遷徙到這里時,發現尼日爾河里的鱷魚成群,時常傷害人、獸。一位名叫迪亞拉·穆薩的勇敢獵手,殺死了那些兇惡的鱷魚,使人們在河岸一帶定居下來,形成一個村落,並給這個村落命名為「巴馬科」。另一種解釋是,從前有一個獵人名叫班巴,「科」是「子孫」之意,巴馬科則解釋為獵人班巴的後代。

關於巴馬科城形成的歷史,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500多年前,巴馬科一帶森林密佈,獅狼出沒,人煙稀少。…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26, 2020 at 9:29pm — No Comments

黃澤全《深度文化旅遊城市》傑內

馬里南部古城傑內,位於尼日爾河內三角洲最南端、尼日爾河支流巴尼河左岸,碧綠的巴尼河緩緩流過市區,市內溝渠縱橫,小橋臥波,流水潺潺,各式建築物掩映在高大挺拔、鬱鬱蔥蔥的芒果樹、棕櫚樹、香蕉樹叢中,呈現一派熱帶水鄉澤國景像。在古代,傑內城是繁華的商業中心,以光輝燦爛的伊斯蘭文化和盛極一時的摩爾式建築聞名於穆斯林世界和熱帶非洲,是一座富有珍貴歷史文化價值的城市,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名錄。…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26, 2020 at 9:28pm — No Comments

黃澤全《深度文化旅遊城市》達爾貝達

摩洛哥歷史古城達爾貝達,位於國境西南80多公里處的大西洋畔,東北距首都拉巴特88公里,是摩洛哥最大的港口城市,全國經濟和交通中心,擁有全國70%的現代工業,市區和郊區有1000多座工廠,金融、商業也十分發達,素有「摩洛哥肺葉」的稱號。城市臨海,樹木常青,氣候宜人,風光秀麗,是非洲著名的旅遊城市。…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19, 2020 at 5:23pm — No Comments

黃澤全《深度文化旅遊城市》亞丁

也門古城亞丁,位於阿拉伯半島的西南端,扼守紅海通向印度洋的門戶,素有「歐、亞、非三洲海上交通要衝」之稱,也是世界著名的港口。與亞丁相距約160公里的曼德海峽,堪稱紅海咽喉,自古以來就是連結歐洲、亞洲和非洲的「水上走廊」。曼德海峽中的丕林島地處海路要道,是也門西部海防前哨。阿拉伯海西南部的索科特拉島,把守著印度洋通向紅海和東部非洲的海上交通要衝,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從海上進入亞丁,首先映入人們眼簾的是那光禿禿的、好似剛被熊熊烈火燒焦了似的嶙峋山巖。最早的亞丁城是現在的亞丁半島東部的「克雷特區」。「克雷特」原意為「火山口」,歷史上的亞丁城恰好修建在沙姆桑山的死火山的山口上。亞丁新城位於「老亞丁」西面,靠著深水港灣,隨著裝卸業務的發展而逐漸建設起來,由於處在火山口附近,因而這座城市又被稱為「火山口上的城市」。…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13, 2020 at 9:30pm — No Comments

HUIMING LIU“被敘述的自身”――利科敘事身份/認同概念淺析(10)(文献)

27 誠如利科所言,對任何思考模式用度量其運用範圍的方式來核實其效度都是必要的。以筆者管見,敘事身份/認同並不代表一種穩定無瑕的l’identité。既然對同一系列的事件的主題塑造出多個不同的情節是有可能,就我們自己的生命編織出不同的乃至相反的情節也同樣是可能的。可以說,“想像變異”(variations imaginatives)在彌合“同一”與“差異”之間的斷裂的同時,也消解敘事身份/認同。其次,敘事也並非可以決然擺脫話語層面的欺騙作用,它依賴於現實和倫理…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11, 2020 at 9:37am — No Comments

HUIMING LIU“被敘述的自身”――利科敘事身份/認同概念淺析(9)

25 “敘事身份/認同”概念中“25 敘事”的意義何在?利科強調,l’identité的問題無法在直接性話語中進行談論,需要敘述話語作為中介。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敘事來回答身份/認同問題的情形比比皆是。23 當我們講述或聽取一個人的生平故事時,不可避免地包含著對某種生命的敘事融貫性的預期。在此之中,出生、生活和死亡的次第發生,就像一段從開端到中途直至終點的敘事的鋪開。但敘事並非“講故事”那樣簡單,它遠不是對某種文學體裁或者話語方式的厘定,而更多的是從…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4, 2020 at 3:00pm — No Comments

HUIMING LIU“被敘述的自身”――利科敘事身份/認同概念淺析(7)

承上所述,利科對l’identité的分析演繹出“相同性”與“自身性”之間的豐富辯證關係。“相同性”作為一種客觀化的維度可運用於總體意義上的事物,似乎與個體的人所具有的“自身性”形成對立,但“相同性”與“自身性”又在對“在時間中持久”的共同訴求中達成和解。“自身性”似乎是與“相同性”絕緣的,但作為自身性的兩要素之一的個性又顯現出自身中所包含的可反復辨認的特性,似乎與“相同性”有著無法割裂的關聯,然而個性又的確是就“誰”的問題而闡發——個性之屬於個體已經預設了“誰”的存在。



唯有自身性中的守諾似乎能作為倫理主體的純粹自身的…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2, 2020 at 9:30am — No Comments

HUIMING LIU“被敘述的自身”――利科敘事身份/認同概念淺析(5)

13 “自身性”是否也同樣蘊含著某種形式上的“在時間中持久”,蘊含著某種不可簡化為某個根據的確定性(la détermination d’un substrat)的因素或不可還原為任何“什麽”的問題?或者說,是否存在某種“在時間中持久”,它不僅僅是實體範疇的圖式(le schème de la catégorie de substance),能與“誰”的問題相連接,並作為“我是誰”(qui suis-je ?)的追問的回復?“自身性”考察的正是這樣的問題。…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anuary 29, 2020 at 3:50pm — No Comments

HUIMING LIU“被敘述的自身”――利科敘事身份/認同概念淺析(4)

10 一般而言,l’identité與哲學界所談的同一性相呼應。但在利科看來,通常理解的同一性應該歸並到“相同性”的名下。具體而言,“相同性”有四重含義。第一重含義是指數值性一致(l’identité numérique)。我們常用某個不變的專名來指稱某事物或某人,即便該事物或人兩次或n次出現,也並不意味著構成了兩種不同的事物。此處,l’identité意味著單一性(unicité),其對立面是復數性(pluralité)。與第一重含義相對應的,是認同運作(l’opération d’identification),即對某同一事物(la…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anuary 21, 2020 at 7:41pm — No Comments

HUIMING LIU“被敘述的自身”――利科敘事身份/認同概念淺析(3)

7 人物的概念是作為情節化的某種必然推論的面貌出現的,它建立在敘事性事件中行動與人物之間的關聯性的基礎之上。利科反對將事件看作是無人稱性的純粹發生的觀點。他認為,情節作為對行動的摹仿,預設了行動者(l’agent)和受動者(le patient)的存在,事件中的行動者應當納入行動描述的考慮範圍。“人物就是在敘事性事件中實施了某個行動的那個人。”8 在所講述的、被情節化運作…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anuary 21, 2020 at 7:41pm — No Comments

HUIMING LIU“被敘述的自身”――利科敘事身份/認同概念淺析(2)

身份/認同之敘事化



3《時間與敘事》(共三卷)是利科研究時間與敘事之間的相互構成關係的宏篇巨著。其梗要可概括為:針對時間的三大疑難,敘事詩學分別提出了相應的回答。其中,針對時間的第一大疑難,敘事詩學所給予的回答成效尤為顯著。簡言之,時間的第一大疑難是指“現象學時間觀”與“宇宙論時間觀”看似對立,兩者間卻又存在著交互掩映的關係。利科的敘事詩學指出,歷史敘事指涉與虛構敘事指…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anuary 3, 2020 at 5:06pm — No Comments

HUIMING LIU“被敘述的自身”――利科敘事身份/認同概念淺析(6)

17 區分“相同性”與“自身性”對考察個人的l’identité有何重要價值?利科認為,眾多主體性或身份問題的困境,都起因於對這兩種模態的混同,或是未考慮敘事在兩種模態之間所起的中介作用。比如,洛克(John Locke)認為個體同一性與記憶之間維持著等同的關係,但這種同一性是撇開自身性而談。由此導致的問題是,記憶的連續性所象征的精神同一性,面臨的不僅是諸如睡眠時記憶的斷續性或者記憶空白等心理學的疑難,也面臨著本體論困惑。如果存在僅因為留有記憶,那麽,將王子的記憶植入補鞋匠的頭腦中會產生怎樣激烈的記憶混合與碰撞…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anuary 3, 2020 at 5:00pm — No Comments

HUIMING LIU“被敘述的自身”――利科敘事身份/認同概念淺析(8)

21 對l’identité所做的“相同性”與“自身性”之間的辯證運動的分析中,更確切說在利科對自身性的規定和捍衛中,倫理的作用更是確鑿無疑的。作為構成個性的兩大基礎之一的獲得性認同,其本身就包含著價值取向的要素,它所界定的是個性的道德倫理特征。作為自身之純粹自身性的“守諾”,其義務和責任特征則昭然若揭。我之居身於世,定然意識到自己是屬我行為的發起者,一旦有人詢問,“誰做了那件事”?我站起來並回答道,“是我做的。”這種回應既是對責任的承擔,…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anuary 3, 2020 at 5:00pm — No Comments

陳芷凡·說故事的人:《老鷹,再見》的文化詩學與文化翻譯(8)

現實中的轉山經歷,與記憶中的原鄉往事,兩兩參照,現實和記憶的時空, 同樣重要。如果沒有西藏信仰的觸發,伊苞的流浪終究找不到自己;如果沒有原鄉記憶的支持,仍無法釋懷「我的膚色和身份是個沉重的負擔,我無法帶著我的傳統,我的文化,站在人和人競爭的舞台上。」(p.148)現實,對伊苞而言,需要有更多勇氣和智慧面對。《老鷹,再見》一文的後記,提及這趟轉山對她人生、表演藝術的影響:

 

藏西之旅開啟我的心靈,從整理、撰稿到導演「祭.遙」,這段期間,我發現了自己的心靈對外在事物的開放與接受度的寬廣。……藏西遼闊的天際和毫無障礙的視野,大自然無私的給予,什麼是「我」的呢?(p.206)…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October 10, 2018 at 2:34pm — No Comments

陳芷凡·說故事的人:《老鷹,再見》的文化詩學與文化翻譯(7)

 《老鷹,再見》的文本裡,有關文化翻譯的思考如下:首先亦為一種「選取」題材的翻譯,即以排灣文化為基礎,伊苞進行編排選擇,以創造文本的歷程建構了文化翻譯的面向。第二,文本中原漢語言之間的翻譯,表面雖然是符號的轉化, 原住民漢語文學卻指涉語言背後繁複的文化場域,複雜了語文翻譯的面向。在這兩個向度中,此篇論文所關注的面向為前者,即伊苞運用什麼樣的書寫模式,形塑了她自己眼中的排灣族、原住民女性文學,以及其中所伴隨的文化翻譯問題。 

《老鷹,再見》中提及伊苞從小到大,常被問到:「妳要不要學習成為一個巫師?」在她的懷鄉記憶中,也隱約察覺巫師對她的深厚影響。文本中交待了排灣族巫師的部份概念:…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October 10, 2018 at 2:30pm — No Comments

陳芷凡·說故事的人:《老鷹,再見》的文化詩學與文化翻譯(6)

 《老鷹,再見》的題名,其實突顯再「見」老鷹、再「見」故鄉的姿態。伊苞於文本中所透露的記憶,除了成長歷程的事件,多來自於巫師的話語。巫師的叮嚀,包括神話傳說的講述,以及靈性傳統的關照,都來自於原住民族對「第一自然」的感知,然而,描述傳統文化的傾向,並非是英美學界「原始主義」13 學說所能詮釋。筆者認為,將原住民族對第一自然的感知,與伊苞的懷鄉歷程互為參照,可發現兩個向度之下交會的特殊性。台灣原住民的作家作品,由於弱勢族群的「特質」,讓作品中的個人記憶,與族群記憶的「黃昏」14意象互為滲透。依附「黃昏」情境的描繪,牽涉記憶政治(Politics of memory)…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ugust 28, 2018 at 8:58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