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潮 庫's Blog (329)

布爾迪厄:文化生產場 (5)

文化生產場

 

在布爾迪厄的《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一書中,布爾迪厄從文學和藝術兩個領域,表達了他對於文化生產場域的看法。



從該書的大致結構可以看出,雖然文化的概念包羅萬象,但談到“文化生產”,乃至今日所說的“文化產業”,文學藝術作品(產品)的復制和傳播,仍然是其最為突出的表現形式,大多數文化企業也脫離不開文學家、藝術家的深度參與。…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April 1, 2021 at 12:30am — No Comments

布爾迪厄:文化生產場 (4)

為了更加清晰的概括這種關係,布爾迪厄引入了這樣一個等式:



[
(習性)(資本)]+ 場域 = 實踐



即實踐是一個人的習性及其在場域中所處的位置(資本),兩者共同在某一社會環境(場域)中運作而來的結果。從這個等式可以看出,布爾迪厄思想的三個核心概念,習性、場域和資本是緊密關聯在一起的(Bourdieu & Wacquant,1989:50)。…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March 31, 2021 at 12:00am — No Comments

布爾迪厄:文化生產場 (3)

就個人感受而言,大多數情況下,我都認為自己是一個自由人,但是我做出每一個決定,似乎又是有跡可循的。無論是我打算考取的學校,觀看的影視作品,公開發表的觀點,都不會是一種完全隨機和絕對自由的狀態,我會竭力避免自己做一些“越界”的行為,或者說一些“不合時宜”的話。





這裏所說的“界”“時宜”,在很多時候並不體現為一個明確的規則rules,那麽人的行為到底是如何被規定的呢?



為了回答這一問題,布爾迪厄引入了“習性”  …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March 30, 2021 at 12:00am — No Comments

布爾迪厄:文化生產場 (2)

由於篇幅有限,本文不繼續對布爾迪厄的生平做更為細致的梳理。觀其一生,布爾迪厄最初是希望以一名學術型知識分子的身份,用科學的方法來揭示神秘的社會權力關係,批判社會不公。



如果用場域理論來解釋,這種方法應體現於科學實踐的場域內,保持高度的自主性,而不是體現於獲取政治地位的權力場域中。但是在布爾迪厄學術生涯的後半段,他決定走出象牙塔,向一名干預型知識分子轉變,憑借自己的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多的參與政治活動,對大眾傳媒、國家體制、男權統治、種族主義進行無情的批判,並時刻關心著疾苦百姓的命運,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李占偉,2011:30-36)法國前總理萊昂內爾在為他所致悼詞中評價道:“布爾迪爾是當代法國的社會學大師,是一位偉大的知識分子。”…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March 29, 2021 at 11:30pm — No Comments

布爾迪厄:文化生產場 (1)

前言

布爾迪厄作為20世紀最重要的社會學家之一,他涉獵廣泛,幾乎無視學科界限。一生出版了40餘本著作,發表文章500多篇。



布爾迪厄在巴黎求學時,曾接受過嚴格且系統的哲學訓練。其社會學、人類學研究總是帶有很強的理論性,學術表達也是艱深難懂。因此我在閱讀原文的基礎上,選用了邁克爾格倫菲爾編著的《布爾迪厄:關鍵概念》一書作為導讀。…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March 28, 2021 at 11:30pm — No Comments

北斗之光:解構與生成—後現代哲學從德里達到德勒茲(8)

(四)最後提出了遊牧思想。



1.他把欲望的擴張和潛抑的模式應用於社會思想領域,提出了“遊牧思想”和“城邦思想”的對立。

1.1城邦思想的特點是等同、相似、真理、正義和否定,它的運行規則是這樣一個否定式:“X=X=非Y”。



這是理性的模式,確定性的模式,自然科學的模式。



1.2 遊牧思想的特點是流動性、多樣性和開放性,它的運行方式是一個開放的肯定式:“……X+Y+Z+A+……。”…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October 28, 2020 at 11:16pm — No Comments

楊韜·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解構主義(下)

解構主義的具體運作模式 

1、解構是德里達開創的。事實上,如果要給解構頒發一個諾貝爾獎,評獎家們會發現他們的名單會相當的長:德里達,本文提到的尼采、佛洛依德、康德都曾做過解構的努力,非直達柏拉圖不可。因此解構的歷史可謂是相當的長。…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October 7, 2020 at 10:49pm — No Comments

楊韜·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解構主義(中)

二,解構的哲學

 

解構一段話語,即是通過在文本中識認出產生了據說是論點、中心概念或前提的修辭活動,來表明話語如何損害了它所維護的哲學,或為它奠定基礎的諸等級對立命題。解構的歷史由來已久,解構是將事物內在邏輯推至極限,最終導致了其本身的分崩離析。



下面以因果關係為例進行解構。

因果關係是我們這宇宙中的一個基本法則。假如不是事先認定一個事件導致另一個事件,我們將無法認識世界。但尼采認為這個因果結構的概念,並非某種天生使然的東西,而是種精巧的比喻或修辭活動的產物。…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October 7, 2020 at 10:46pm — No Comments

楊韜·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解構主義(上)

此文嘗試探討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的內涵,第一部分先簡說明、界定什麼是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明確一下概念。第二部分具體闡釋解構是怎麼運作的。



一: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



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雖然大家一直在說,但估計也並不是十分清楚。下面做一下對比分析:

結構主義者以語言學為模式,試圖發展“語法”,即作品諸要素的系統排列及其被拼合的可能性,以此說明文學作品的形式和意義;後結構主義者則審查統一模式為文本本身的運動顛覆的過程。結構主義者相信系統的知識是可能的;後結構主義則聲稱,所指的唯一是這一知識的不可能性。…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October 1, 2020 at 11:08pm — No Comments

順順的圍兜·從“結構主義”到“解構主義”

1966年,一位來自德國的年輕人德里達,突然向原有的“結構主義”提出了挑戰和批評,一舉成名。1968年的法國學生運動中出現了“後結構主義”,而海德格爾的理論精神也被奉為圭臬。20世紀80年代,錢鐘書將其翻譯為解構主義。

結構主義哲學運動的起源是結構主義語言學,創始人是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出現在二戰後的法國。索緒爾把語言看作一個封閉的記號系統,且研究其內部結構。

結合當時的科學界熱衷於研究微觀世界,是不是能感受到科學界和哲學界的互通?

結構主義的支持者試圖孤立的解釋現象,將其它的現象排除在理論之外。他們認為對事物的研究應當是對內在結構的分析把握,與外部現象毫無關係。…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September 27, 2020 at 11:00pm — No Comments

北斗之光:解構與生成—後現代哲學從德里達到德勒茲(7)

另一個人物是吉爾斯·德勒茲(1925-1996),法國哲學史家。



(一)欲望—機器



1.把欲望作為一架生產機器,即“欲望——機器”(desiring-machine)。

欲望是類似於工廠那樣開工和生產的物理的、機械的過程,“除了欲望和生產,什麽也沒有”。

2.身體是欲望的載體,身體的每一處都分佈著“欲望——機器”的動力和燃料,它既感受到欲望的無序的擴張,又感受到欲望在某一器官的集中。…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September 25, 2020 at 11:30pm — No Comments

北斗之光:解構與生成—後現代哲學從德里達到德勒茲(6)

(五)他提出來,原型寫作。

1.語言被理解為原型寫作(arche-writing)。

2.原型寫作把圖形和符號刻寫在人的大腦上,這種刻寫先於書面寫作,先於說話,甚至先於人類歷史和兒童的發育。

你在寫作的時候,這個印跡是什麽時候留下的?

就是說人類在沒有出現之前,這個印跡早就定了。在還沒有發育之前,已經固定在你里面了,你不是要說你現在在想,在寫,那個原型那個邏輯其實在你早期的時候已經印在那里了,你現在才反應過來。…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September 25, 2020 at 11:00pm — No Comments

北斗之光:解構與生成—後現代哲學從德里達到德勒茲(5)

後來,我一想他把這個文字的作用,有點誇張了,有時候我們感覺有一點,就是你這個文字是啥意思呢?感覺到好像不能確定,四面發達的到四處撒播開來了。

他認為,一個詞的意義不僅取決於它與其他詞的區別,而且存在於它在時間中的流動,在流動中與其他詞語交叠、貫穿,從而推延了它的意義的出現。

 

就是這個詞是什麽意思,同別的詞需要叠起來,而別的詞又需要另一個詞叠起來,才能明白它的意義,我們寫作難也難在這個地方,你用什麽詞好,好像一滴墨水下去了以後,擴散了,一擴散我可能就控制不住了。…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September 25, 2020 at 11:00pm — No Comments

北斗之光:解構與生成—後現代哲學從德里達到德勒茲(4)

有些人把哲學和文學聯系在一起了,很文很文的東西聯系起來了,那影響就大了。

你比如說余秋雨,余秋雨嚴格來說是搞戲劇史的,但是他最後把戲劇史和文學結合起來了,以及周國平他的意義,也是同文學結合起來了。

像德里達研究的比較文的地方,這種東西本來是中文系的,是中文系里面的哲學思想。他不是老寫作嗎,那他在研究寫作的意義,是什麽?

 

1.他說,書寫的字符才是真實的語言;語言的特征在於它的自主、獨立性,語言獨立於一切,甚至獨立於人。…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September 25, 2020 at 10:00pm — No Comments

北斗之光:解構與生成—後現代哲學從德里達到德勒茲(3)

(三)哲學的邊緣



德里達對邏格斯中心主義的批判表現在對西方哲學理性主義傳統的批判。這是對邏輯與修辭、理性與隱喻的二元對立的解構。

過去認為邏輯與修辭,哪個是中心?是邏輯,修辭是不重要的。理性與隱喻哪個是重要的?是理性,隱喻是不重要的。那麽,他把這個二元對立給解構了。

 

在哲學的邊緣處發掘中心意義,在邏輯的語言中找出對修辭和隱喻的依賴。你不是邏輯重要嗎,可是到最後,我們還是要依賴修辭和隱喻生活。…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September 20, 2020 at 11:00pm — No Comments

北斗之光:解構與生成—後現代哲學從德里達到德勒茲(2)

柏拉圖說,知識是靈魂的回憶,文字使記憶力衰退,文字是蠱惑心靈的危險的毒藥。德里達說,“毒藥”這個是說明什麽呢,這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毒”,一個是“藥”。你不能說它沒有作用,它還有藥的作用啊。

像盧梭這類人也有這個特點。盧梭是本源的哲學家,他推崇自然狀態,他說,“語言的狀態是口語,寫作是文明的產物,是對源初的口語的補充,而文字的補充不過是多餘的附加,是自然狀態的墮落”。盧梭認為,自從有了文字之後,自然反而沒有了,文字只不過是補充而已。

 …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September 20, 2020 at 11:00pm — No Comments

北斗之光:解構與生成—後現代哲學從德里達到德勒茲(1)

雅克·德里達,法國哲學家和文藝理論家,是後現代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他出生於阿爾及利亞的一個猶太人的家庭,五十年代來法國服兵役,並在法國上大學,六十年代起,在巴黎高師任教。他是多產的作者,影響力較大的有六七十年代的著作,《寫作與參與》,《語言的現象》,《論文字學》,《繪畫的真理》……

 

(一)邏格斯中心主義。

1.從胡塞爾那里看到的是西方哲學,從柏拉圖到索緒爾的一個傳統——“語音中心主義”。這個主義強調語音是重要的,文字不是重要的,語音是確定的,文字是不確定的。…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September 20, 2020 at 11:00pm — No Comments

楊凱麟: 分裂分析傅柯:文學布置中的越界(14)引用書目

何乏筆,〈越界與平淡:從界限經驗到工夫倫理〉,中央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越界與界限經驗:傅柯美學工作坊」,2006年10月11日。



楊凱麟,〈自我的去作品化:主體性與問題化場域的傅柯難題〉,《中山人文學報》, 18期(2004年春),頁29-48。




楊凱麟,〈考古學空間與空間考古學──傅柯的「異質拓樸學」〉,《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5卷第3期(2005年12月),頁75-97。




楊凱麟,〈分裂分析傅柯III:內在性知識論與內在性倫理學〉,《中山人文學報》23期(2006年12月),頁15-28。…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August 4, 2020 at 3:56pm — No Comments

楊凱麟: 分裂分析傅柯:文學布置中的越界(13)

就某種意義來說,文學脫離不了修辭,但不是為了符應華美的文體,不是為了字斟句酌地雕琢,而是為了能(以一種反式考古學方式)從書寫的每一基本單元就越界。每一文學詞彙都首先是對文學的反叛與拆解,是與既有文學的「不像」與不相同;詞彙能成為文學僅因成為擬像,換言之,僅是外部相像但實際上卻毫不相像且拆解崩塌一切相像。每個強度足以被稱為文學的詞彙都以詞彙—擬像(mot-simulacre)的方式被填入空白的書寫表面,其不是以文學之名,而是以其越界及背叛就座於作品之中。



文學,自其誕生後所被賦予的獨特任務因而是「文學的謀殺」!66再次的,…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August 4, 2020 at 3:56pm — No Comments

楊凱麟: 分裂分析傅柯:文學布置中的越界(12)

三、小結:界限的反式考古學



在談布朗修的著名論文中,傅柯把活躍於這個空間的思想運動稱為「域外思想」,其特徵之一,是「注意在語言中已存在、已被講述、印刷、呈顯者—不是那麼去聆聽那在自身中述說者,而是聆聽流通於其詞彙間的空無,聆聽不停拆解它的喃喃,關於一切語言的非話語的話語,它顯現的不可視空間之虛構。」61



每個字詞在此似乎都圍繞一團虛擬的雲霧,語言存有本身的威力不來自「那在自身中述說者」,而是傅柯命名為空無、喃喃、非話語的話語與不可視空間的域外。書寫所瞄準的,不是字詞本身,不是其所述說者,而是在字詞與字詞間快速生滅且噴吐能量的虛構空間,而這正是越界與其所指向的域外所纏祟之處。



換言之,如果考古學以歷史事件來處理吾人所思、所說、所作的言說,…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May 16, 2020 at 4:2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