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詞過度's Blog (234)

楊成瀚·洪席耶的《感性分享:美學與政治》(7)

尤其, Rancière在這裡所指出的乃是「文件」(document)和「紀念碑」(monument)間的對立:「文件」是編年的、官方的記憶史料;而與此相反,「紀念碑」則是透過某種現今存在的事實、透過感性被動性而來的對過往的日常生活或市井小民的日常活動的某種無聲的見證。正如Rancière所說,它,「以毫無意願指示我們的方式指示著我們」19。事實上,這也正是年鑑學派史學和電影影像的專屬力量。

班雅明「機械藝術」論點的問題性

對此,Rancière答道,他要處理乃是某種科學及美學的革命典範,而非班雅明在〈攝影小史〉(Kleine Geschichte der Photographie)或〈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June 27, 2020 at 4:30pm — No Comments

楊成瀚·洪席耶的《感性分享:美學與政治》(6)

對此,Rancière寫道,某種對哀悼思想的哀悼,某種哀悼的哀悼:「由此開始,後現代主義乃陷入了債務與重新彌補現代性思想的巨大和諧之中。崇高間距的場景也即將概括各種磨難或原初間距的場景:諸神的海德格式隱退、佛洛依德的那無法化約的死亡驅力和無法象徵化的客體;絕對他者的聲音宣告著再現的禁令 ;對父親的革命性謀殺。後現代主義乃變成了無法再現/無法論述/無法彌補(l’irrpresentable/intraitable/irrachetable)的巨大輓歌,譴責著人的人性的某種自我解放的理念的現代愚癡及其在集中營中那無法避免也無法禁止的實現。」18

前衛藝術論點與政治主體性…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June 25, 2020 at 4:46pm — No Comments

楊成瀚·洪席耶的《感性分享:美學與政治》(5)

現代性論述的兩種變體及其敗筆…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June 25, 2020 at 4:46pm — No Comments

楊成瀚·洪席耶的《感性分享:美學與政治》(4)

事實上,這乃是某種對感性不斷地變得與自己陌生,自己不斷地變得與自己陌生的異質性力量進行模塑的特定政體,某種Rancière所謂的「美學無意識」(l’inconscient…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June 25, 2020 at 4:45pm — No Comments

楊成瀚·洪席耶的《感性分享:美學與政治》(1)

前言

這本書的內容實際上是Rancière對《艾莉絲》(Alice)季刊的主編慕希耶勒・ 康布斯(Muriel Combes)和柏納德・艾斯普(Bernard Aspe)1的提問所進行的回應。於〈前言〉中,Rancière便提到,他要處理的不是普遍意義下的藝術理論或藝術的某個理論,不是藝術作品對感性所造成的效果的問題,而是對種種藝術進行思考及其辨識(identification)的問題,或是我們究竟該如何—在前衛美學/政治理念已轉變為某種鄉愁情調(境遇主義者),在許許多多藝術終結/回歸、影像已死的論述、奇觀、擬像、「無法呈現」(l’imprésentable)或「哀悼」的思想(Lyotard)氾濫的今日—重新賦予「美學」意義或形塑「美學」與「政峙」(le politique)2扣連的種種新模式,形塑「感性分享」(partage du…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June 11, 2020 at 8:35pm — No Comments

李麗娟《從柏格森論「不可共量」的觀念談人論》(13)

本文藉由 呈現 和 探討柏格森 論述 內在與外在不可 共量的 觀點 反 思 人 論 。科學實證主義 的規則 長期 以來 主掌 著 知識界 人 普遍 以柏格森所稱的「量性」的外在世界以及智性所建構出來的準則來衡量自己、衡量 他 人。 人類的知識大廈已經習於從觀察量性的世界 尋求建造 規則,如今 腦 科學在高度精密的儀器 之發展和 協助下信誓旦旦地 描繪 人類圖像 、定義人的本質, 使 「人是什麼?」 成為全然攤在手術台上 以 及 置 於 磁核 共振成像(…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June 11, 2020 at 8:35pm — No Comments

楊成瀚·洪席耶的《感性分享:美學與政治》(3)

藝術的詩學/再現政體

Rancière緊接著定義了他稱之為藝術的詩學或再現政體。在這種再現或階序性的政體中,「藝術」(l’art)乃透過了「製作/模仿」(poeisis/mimesis)的對偶而被進行了辨識。「詩歌」或「藝術」的事實/行為(fait)5,對於敘事、情節的布置安排、對於行動的再現以及「精緻藝術」(« beaux-arts…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June 11, 2020 at 8:30pm — No Comments

李麗娟《從柏格森論「不可共量」的觀念談人論》(12)

伍、結語:內在與外在不可共量的人觀

由以上對柏格森理論的梳理,可以清楚看見,柏格森所描繪的是內在與外在不可共量的人觀。 不只是內在與外在是質與量之不同範疇,因而在理解的方法論上有所差異,並且在研究的方向上,柏格森也提出不同於當代的看法。



《創化論》中柏格森表達出獨特的進化觀點。 縱使生命一代傳一代是基因的傳遞過程, 然而生物初始的胚、芽 germ)所具有的生命驅力才是進化的主要…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June 11, 2020 at 8:30pm — No Comments

李麗娟《從柏格森論「不可共量」的觀念談人論》(11)

三、直覺的我與智性的我

柏格森稱這樣的時刻為「把握了一個絕對」:拒絕由外在的種種來認識自我、定義自我,而是回到自我的內裡──我所是之處──來認識自己。(1912: 3)人那個恰恰是他自己的自我,無法由外界定義,也無法以符號表達,是與每一樣事物、與每一個學科描述,以及與社會生活的種種觀念都不可共量。這個「絕對」也可稱為「無限」,旨不在大小、數量或是超越的意義,而是當立於外在進行觀察的人要用任何方法解釋它時,就像翻譯一篇外文詩,每一個譯本只能是趨近原文,可以有無限的可能性進行翻譯,卻無法真正與其原本相等。(1912: 6)把握一個絕對,只能是由自我的直覺…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June 11, 2020 at 8:30pm — No Comments

楊成瀚·洪席耶的《感性分享:美學與政治》(2)

現代性論點的微薄利益與藝術的種種政體

而在第二章中,Aspe和Combes則就前衛藝術、現代性以及後現代性的範疇是否向美學與政峙間的扣連關係提供了某種概念化模式的這個問題向Rancière進行了提問。針對這個問題,Rancière首先點出了前衛藝術與現代性論點的某種問題性或不純性(impurity)。Rancière指出,前衛藝術和現代性的論點事實上融合了兩種不同的想望:一種是普遍意義下的藝術(arts en général)的某個政體的歷史性,另一種則是在此藝術政體的內部進行操作的期待以及斷裂的種種想望,某種政治主體性的形構。於此,為了更進一步地釐清問題,Rancière便著手進行了三種藝術的認同政體的定義和區分。…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June 11, 2020 at 8:30pm — No Comments

李麗娟《從柏格森論「不可共量」的觀念談人論》(10)

柏格森一方面論述人的身體歸屬於宇宙的物質運動,另一方面指出人的身體之所以能夠擷取不同的物質運動進行認知,是由於人具有自由意志。(1910: 280)自由意志歸屬於意識,物質主義的科學觀不承認它的實在性,但是柏格森從延持的觀念來肯定它的存在。柏格森提出,就算科學可以提出證據,說明腦細胞每時刻的活動是由生理的機械運動來定位,也不能因此結論,心智活動是由這個必要的機械運動所決定。若果真要如此下定義,則必須先證明每一個心智活動與每一個腦細胞狀態之間的關聯性。(1910: 146)…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June 4, 2020 at 6:30pm — No Comments

李麗娟《從柏格森論「不可共量」的觀念談人論》(7)

四、 腦和心智與延持的關係

基於上述的理論,柏格森反對物質主義所持,以腦作為決定或解釋一切心智活動的唯一原因;然而他也反對理念主義所宣稱,心智為認知的唯一原因。柏格森認為腦和心智各司其職,不可分離地一起作用。腦(身體)是列於眾物質中的一個物質,腦神經系統作為認知的器具,接收物質的訊息/圖像,產生純粹記憶;而靈/心智則是負責在當下產生注意力,藉由知覺不僅感知當下所接觸的物質,將其圖像收進意識裡,而且由底層的純粹記憶選取相似或相關的記憶圖像,對新收入的圖像進行詮釋、互相影響。它們如同許多波浪互振,共同組成當下的意識內容。 1911b: 236…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May 27, 2020 at 2:51pm — No Comments

李麗娟《從柏格森論「不可共量」的觀念談人論》(9)

一、 延持與人的實在性

柏格森從延持以及意識對延持的具體感覺論人的實在性,其方法論在於以意識中的經驗為基礎,觀察、反省意識的認知活動,其進路顯然不同於西方哲學傳統對實在性之概念式、抽象式的推論。(F. L. Pogson, 1910: xi-xii, x-xi)



柏格森稱意識的原初體驗活動為直覺(intuition),將意識在不斷學習以及依興趣和實用需要組成的知識與習慣之活動稱為智性(intellect)。直覺在空間現象所感知的對象是量性、可數、展延的,從而返回意識與記憶中的延持,在這裡所發生的則是質性、強度…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May 27, 2020 at 2:30pm — No Comments

李麗娟《從柏格森論「不可共量」的觀念談人論》(8)

五、慣用的時間與延持

如上所述,柏格森認為,並非空間容納物質,而是物質的運動延展出空間 。我們習以為常的時間其實是屬於空間,因宇宙物質運動的無限擴張,我們從物質的位置學習度量、遠近的概念,也將之化為時間的概念,成為衡量我們日常生活的準則 。 1911b: 279-280, 1910: 90-99



柏格森指出, 真正的時間 在於 我們…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May 27, 2020 at 2:30pm — No Comments

李麗娟《從柏格森論「不可共量」的觀念談人論》(6)

每一次的注意心智 是 完全參與,但它也會決定 作出 簡單或 是 複雜 的 反應。一方面 心智在習慣上是受當下 向外的 知覺 而 影響它的方向,但它 所 決定 的, 作出 或高或低的 行動 會 影響 記憶 在感知 中所 參與 的 是 多或少的記憶圖像。 1911b: 129 柏格森論述,大腦並非是記憶的囤積倉庫 ,記憶的流動是在意識的活動當中。純粹記憶pure memory)、記憶圖像 memory image)以及知覺三者在意識活動中不可分離 。 柏格森以下圖(圖 2)…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May 24, 2020 at 12:14am — No Comments

李麗娟《從柏格森論「不可共量」的觀念談人論》(5)

柏格森的 理 論 ,知覺 是量度身體 指 腦和神經系統) 對外在事物 所進行 的動作 以及外在事物對身體所進行的動作之機關。 1911b: 57



柏格森對知覺的定義如同他對空間與時間的定義 迥異 於其他 理論 因 他認為:「我的知覺 perception 是在我的身體之外,而感受( affection)是在我的身體之內。」1911b: 59 柏格森之所以如此宣稱, 是 基於他將身體列 在 物質運動中 之 觀點 。…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May 22, 2020 at 5:26pm — No Comments

李麗娟《從柏格森論「不可共量」的觀念談人論》(4)

本文以下將藉由梳理柏格森的論著: 《物質與記憶》、《 時間與自由意志 》 、《 形上學導論 》 以及《創化論》其中 所形塑的意識的觀點,特別是 關於 「延持」的概念與人的本質的關係,藉以彰顯柏格森所強調的內在與外在的不可共量性,以及由之 所提供的非機械性人觀 之論點 。



參、 柏格森論意識與延持



如柏格森在《物質與記憶》導論中開宗明義 地…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May 15, 2020 at 5:30pm — No Comments

李麗娟《從柏格森論「不可共量」的觀念談人論》(3)

貳、 不可 共量的觀點

柏格森的著作與其說是哲學,毋寧更是跨學科的學術, 它們是整合自然科學、人文科學與神學的研究,分別與之對話而呈現的論文。 這是舍勒借重柏格森的理論之因,也是柏格森在廿一世紀更注重跨學科研究的時代中重新被注意之處。



關於人的意識 、自由意志與身體、物理世界的 關係,這類的問題在柏…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May 15, 2020 at 5:00pm — No Comments

李麗娟《從柏格森論「不可共量」的觀念談人論》(2)

舍勒與柯林斯分別在廿世紀初與廿一世紀初,從哲學家、社會學家與自然科學研究者的觀點,提出對演化論的肯定之處。但是,他們同時也指出,自然演化的機械人觀 仍留下許多 無法回答的問題,並不能單單依此論點來定義人。舍勒所建立的哲學人觀中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基礎, 亦即他借用稍早於他的法國哲學家柏格森( Henri Bergson, 1859-1941)所提出的意識,以及生命的驅力在演化論中扮演主導角色之觀點。…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April 19, 2020 at 3:00pm — No Comments

李麗娟《從柏格森論「不可共量」的觀念談人論》(1)

提要:「延持」的時間觀,是柏格森哲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也是柏格森論人的本質的基點。藉由論述意識、知覺、記憶、延持、腦神經系統之間的關係,柏格森指出人的內在與外在之不可共量。科學所能觀察的只是外在現象,具無限的可能性以描述被觀察之物,但它們並不等同被觀察之物的內在層次。



柏格森強調
心靈與腦有分別,二者卻是整體的運作。邏輯的推論可以適用於物質的範疇,作為研究腦神經系統的依據,但用在靈性範疇卻是不恰當。靈性上創新的體驗…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April 19, 2020 at 3:00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