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工哲學
  • 吉隆坡 半山芭
  • Malay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青工哲學's Friends

  • Baghdad Janim
  • Suyuu
  • baku
  • Dushanbe 杜善貝
  • 中砂礁群
  • Macclesfield
  • 字詞過度
  • quién soy
  • 梭羅河畔
  • 風華正茂
  • 垂釣 尼亞河
  • 文創 庫
  • 客家 庫
  • 絲經 庫
  • 慕課 庫

Gifts Received

Gift

青工哲學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青工哲學's Page

Latest Activity

青工哲學 commented on Easy Tree's photo
Thumbnail

巴生贝登堡互助会

"ELP and Local NGOsBy: Dr. Tan Beng HuatFounder, www.iconada.tv At www.iconada.tv, we're all about spreading the wonderful philosophy of ELP (Enterprise Learning for Place, or 乡产学 in Chinese). It's our little way of helping blend local…"
yesterday
青工哲學 commented on Easy Tree's photo
Friday
青工哲學 posted a blog post

青年文化的代際與階層 下

代際理論作爲分析青年文化的理論立場,存在著“可能誇大世代現象”、“可能誇大代際差異和衝突”、忽視年齡層內部差異、本質主義傾向等問題(陳映芳:《在角色與非角色之間》,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5-42頁)。代際理論的特殊困難,就是世代長度和世代界限的問題,即世代的判定問題。從理論上講,世代的判定要考慮同一時期出生的時間因素,具有共性的行爲模式和信仰的同輩文化特性因素。…See More
Feb 2
青工哲學 posted a blog post

青年文化的代際與階層 上

[摘要] 青年文化是青年同輩群體中存在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年齡層特征。青年文化與主流文化之間的差異和衝突,在家庭、學校和工作機構中也表現爲不同年齡層之間的文化差異和衝突。因此,可以從代際關係的角度來認識青年文化。代際派或世代論,在青年文化研究中是非常流行的理論立場,而在媒體和評論中,已經達到了“日用而不知”的地步。“60年代人”、“70年代人”、“80年代人”、“新人類”、“新新人類”、“e世代”之類的論述,都是屬于世代論的範疇。代際派的理論,與心理學中的人的生命周期的研究是相關的,而其理論框架的基礎,則主要是功能主義學派的社會化理論(帕森斯、艾森斯塔德和科爾曼)和代際理論(卡爾·曼海姆)。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將個體生命周期分成嬰兒期、少年期、青春(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不同階段,而不同的生命階段都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點,處在同樣生命周期的群體則具有共同或共通的生理—心理特征。…See More
Jan 30
青工哲學 posted a blog post

青年文化的認同與抵抗 下

在前象征型文化出現之後,不能再把青年否定現在和過去的現象看作是青少年反抗的一種極端形式,不能重複把重點放在成年人身上的後象征文化中的看法,而應當創造把重點放在未來的開放系統,應當看到青少年提供了一個重新形成思想的方法。“過去,在互象征文化中,長者是逐漸失去對子女的未來進行限制的權力的。據我看,現在的前象征文化的發展要靠一種不斷的對話。在這種對話中,年輕人按照自己的首創精神自由行動,他們能在未知的方向中爲長者引路。這樣,老一代人將接近最新的經驗知識,沒有這種知識便無法制定有意義的規劃。只有依靠具備這種知識的青年人的直接參與,我們才能建成一個有生命力的未來。”[7]歸根結底,在前象征文化的社會中,青年站在沒有楷模和先例可援的世界里,他們的探索,無論從成人來看是抵抗還是反叛,都帶來了新的希望。“他們以全新的眼光對他們的所見所聞進行思考和判斷,去審視一個前所未有的世界。這是一個全體青年人同時踏入的世界,不管他們的國家如何古老,如何不發達。”[8]青年文化與主流文化或成人文化之間的差異客觀存在,對抗和衝突也是時時發生,關鍵是我們如何看待這種差異、對抗和衝突。米德的觀點,具有啓發意義的在于她看到了…See More
Jan 28
青工哲學 posted a blog post

青年文化的認同與抵抗 中

青年文化作爲青年群體認同的文化,所體現的青年的態度和價值觀總是與成人文化或主流文化存在著差異。西方的青年文化是這樣,當代中國的朦胧詩現象、“文化衫”現象、《流星花園》現象等曾受到批評的青年文化是如此,一般的消費和追星、休閑和娛樂也是如此。這種差異,現實的表現極不相同,而研究者們所持的觀點也有很大的分歧。爭論的一方認爲,這種差異與成人文化是針鋒相對的,是對成人文化的抵抗。另一方則認爲,這種差異在快速變動的社會中不僅對青年的社會化起到了積極作用,而且能夠“反哺”社會文化。前者的代表是伯明翰學派,後者則是以瑪格麗特·米德的理論爲基礎。伯明翰學派認爲,青年亞文化的特殊風格,是對統治階級和霸權的抵抗,是對社會結構中的矛盾和集體經歷的問題的“想象性”解決的方式。青年文化與青年身處的階級語境密不可分,是社會結構與文化中的特別緊張點。在階級語境和緊張點中出現的青年文化,可能反對或抵制主導文化。這樣的抵抗,是顛覆性的,“青年亞文化用引人注目的風格標志著資本主義共識的破滅和瓦解。”[4]當然,伯明翰學派,特別是海狄奇,也看到青年亞文化風格的多重性和多樣性,認爲抵抗並不是風格的全部內容,其中也包含著對統治階…See More
Jan 27
青工哲學 posted a blog post

青年文化的認同與抵抗 上

[摘要]青年在當代社會中遇到越來越多的問題。物質豐裕而生存不再特別困難,卻要避免在物欲的洪流里迷失;價值觀念劇烈變動而開放性增強,文化探索和創新擁有了更多的資源和空間,卻又要免于陷入歧路亡羊的迷茫;社會流動和體制性制約松動,讓青年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多的上升可能,而又難免落入社會認同的困擾;職業和身份的不確定性,更帶來青年身份認同的困惑。青年文化能否爲緩解青年的社會性焦慮和解決認同問題提供支持?爲青年的情感、行爲和價值觀自主性的發展提供幫助?是否對社會文化構成了某種程度的挑戰或者促進了社會文化的發展?這些問題,都關係到對青年文化的價值和功能的認識。青年時期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是埃里克·埃里克森(Erick…See More
Jan 23
青工哲學 posted a blog post

青年文化的建構與互動 下

按照費斯克的觀點,大衆文本應當是“生産者式”的。“‘生産者式文本’爲大衆生産提供可能,且暴露了不論是多不情願,它原本偏向的意義所具有的種種脆弱性、限制性和弱點;它自身就已經包含了與它的偏好相悖的聲音,盡管它試圖壓抑它們;它具有鬆散的、自身無法控制的結局,它包含的意義超出了它的規訓力量,它內部存在的一些裂隙大到足以從中創造出新的文本。它的的確確超出了自身的控制。 這些文本允許‘作者性’,因爲它們無法阻止它。社會體驗並不受文本的控制,它決定了文本與社會關係的結合,並且驅動大衆的生産力。”[8]面對“生産者式文本”,讀者就能有自己的選擇,就能夠進行生産和再生産。青年在面對大衆文化之時也是如此,不是完全被大衆文化所控制,而是能夠從中創造出新的文本。因此,對青年積極參與其中的大衆文化,可以作爲青年文化。“超級女生”等電視秀,屬于大衆文化的範疇,之所以能夠被作爲青年文化現象,並不在于參與者以青年爲主,而在于青年對它有自己的解讀。青年不是被動的,而是在互動中保持一定的主動性。…See More
Jan 8
青工哲學 posted a blog post

青年文化的建構與互動 中

過渡的觀點,無論是否掩蓋了社會不平等和青年現實處境的差異,都是以前設的穩定期爲基礎的,但這種所謂的穩定期越來越不穩定,而青年的選擇性和自主性也越來越增強了。“年輕人的身份不能再像原先那樣以‘職業’上的成就爲其依據,也不再依循先學習後‘生活’的路徑。此前的世代通過這一過程而獲得的確定性已經一去不複返。”[7]在當代中國,青年的“世俗化”,即關注現實的、當下的生活與工作而不是“崇高”的理想與精神,已經成爲事實。在這種情況下,與其將青年看作過渡時期,不如視作實實在在的人生階段。 社會經濟劇變和科技進步,改變著青年的社會條件和社會經歷。推遲進入勞動力市場和成爲經濟、科技領域的重要人物同樣普遍,青年越來越成爲一個實在的人生階段,過渡的問題當然還存在,但變得更加複雜而模糊,用傳統二元對立的觀點即現實與未來、過渡與成熟分析青年已經不合時宜。相應地,把青年文化視爲過渡期文化的觀點也與青年文化的現實情況有很大的差距。事實上,青年文化已經成爲青年參與社會生活和人生探索的重要方式和外在表現,而過渡的色彩越來越淡。…See More
Jan 4
青工哲學 posted a blog post
Jan 1
青工哲學 posted a blog post

青年文化的風格與意義 4

青年文化的風格總是和“意義”聯系在一起的。風格歸根結底是表意系統,而對青年文化的指意能力,是不應當低估的[9]。海狄奇認爲,特迪青年(Teddy)對服裝、音樂的選擇,是一種表意形式。他們穿著花哨的、貴族式的服裝、熱衷于搖滾音樂,打破了日常符號系統的規則,在傳達出特定意義的同時,造成社會表意系統的失調。雖然我們不能認爲青年所用的物品和行爲,總是和特定的意義聯系在一起的,而可能包含著多樣的意義,也可能將所使用符號或物品的原本的社會意義剔除殆盡[10],但並不能不解讀風格本身的和潛藏的意義。…See More
Dec 29, 2023
青工哲學 posted a blog post

青年文化的風格與意義 3

伯明翰學派對風格的研究,既不是從消費的層面,也不是從道德的層面,而是從階級的立場,從文化抵抗方面加以探討。爲伯明翰青年亞文化研究奠定基礎的費爾·科恩認爲,風格是用“想象的方式”表達或解決工人階級文化中隱藏或無法解決的矛盾,強調風格背後的社會、政治、文化內容。這是伯明翰學派的青年亞文化研究的重要方面。在亞文化風格的形成上,保羅·威利斯在對嬉皮士(Hippy)亞文化的研究中,借助列維—斯特勞斯的“異質同構”概念加以解釋,認爲風格就是亞文化團體的自我意識與物品的可能意義之間的“異質同構”。約翰·克拉克則是用列維—斯特勞斯的“拼貼”概念,認爲風格是形成是亞文化團體借助已有物品體系和意義系統並加以挪用和篡改來實現的。迪克·海狄奇在其所著《亞文化:風格的意義》(Subculture: the Meaning of…See More
Dec 27, 2023
青工哲學 posted a blog post

青年文化的風格與意義 2

青年文化最爲寬泛的理解就是所有與青年相關的社會文化現象。這種從“青年”角度的界定,看到了青年文化的青年性,並能夠使研究保持最大程度的開放性。但是,在現代社會中幾乎沒有多少文化現象與青年無涉,如果所有與青年相關的文化現象都劃歸爲“青年文化”,那麽青年文化研究就無所不包,從而失去其獨立的價值。主張用結構性更強的概念“青年亞文化”以取代“青年文化”的學者,也正是發現了這種問題[3]。青年亞文化(youth sub-culture,或青年次文化),一方面是作爲“青年文化”的替代性概念,即認爲青年文化等同于青年亞文化,另一方面是把青年亞文化作爲青年文化的內容。這是兩種非常不同的用法。…See More
Dec 26, 2023
青工哲學 posted a blog post
Dec 25, 2023
青工哲學 commented on 青工哲學's blog post 陳明發博士: 《青工哲學》 前傳~~給青春命名
"青年社区参与行动 柔佛峇株巴辖:多年未有新外资?盼河岸特区带来突破? 有关特区建议蓝图各项文件,請點擊帖文后连接~~ 个人经验:青年社群在地方更新计划中,一直是重要的动力之一。关注地方发展,是最直接而又充满建设性的路径~~ 最好的案例,是雪州在跨世纪那十来年的“黄金海岸”计划,就是最好的例子。其中不少的积极参与者,都是1980年代草根青运的活跃份子。大家在新的组织、不同的平台了,默契却一直都在。"
Dec 24, 2023
青工哲學 commented on 青工哲學's blog post 陳明發博士: 《青工哲學》 前傳~~給青春命名
"陈明发·“青工哲学”补遗(1) 一个组织的文化遗产,在参与者的集体记忆里。 “青工哲学”,以及从这概念延伸出来的“青年成才之家”愿景,成书于1989年(见《终极为了关爱——青年工作者的灵视》)。 对有心了解这一波青年运动的友好,《终》一书无疑是一份正式的历史文献。参与此书的个人到他们家人后来的生活,不少历练可说从中找得到“来时路”。 即使不挂“青工&r…"
Dec 23, 2023

青工哲學's Blog

青年文化的認同與抵抗 下

Posted on January 21, 2024 at 5:17pm 0 Comments

在前象征型文化出現之後,不能再把青年否定現在和過去的現象看作是青少年反抗的一種極端形式,不能重複把重點放在成年人身上的後象征文化中的看法,而應當創造把重點放在未來的開放系統,應當看到青少年提供了一個重新形成思想的方法。“過去,在互象征文化中,長者是逐漸失去對子女的未來進行限制的權力的。據我看,現在的前象征文化的發展要靠一種不斷的對話。在這種對話中,年輕人按照自己的首創精神自由行動,他們能在未知的方向中爲長者引路。



這樣,老一代人將接近最新的經驗知識,沒有這種知識便無法制定有意義的規劃。只有依靠具備這種知識的青年人的直接參與,我們才能建成一個有生命力的未來。”[7]歸根結底,在前象征文化的社會中,青年站在沒有楷模和先例可援的世界里,他們的探索,無論從成人來看是抵抗還是反叛,都帶來了新的希望。“他們以全新的眼光對他們的所見所聞進行思考和判斷,去審視一個前所未有的世界。這是一個全體青年人同時踏入的世界,不管他們的國家如何古老,如何不發達。”[8]…

Continue

青年文化的認同與抵抗 中

Posted on December 28, 2023 at 1:00am 0 Comments

青年文化作爲青年群體認同的文化,所體現的青年的態度和價值觀總是與成人文化或主流文化存在著差異。西方的青年文化是這樣,當代中國的朦胧詩現象、“文化衫”現象、《流星花園》現象等曾受到批評的青年文化是如此,一般的消費和追星、休閑和娛樂也是如此。這種差異,現實的表現極不相同,而研究者們所持的觀點也有很大的分歧。爭論的一方認爲,這種差異與成人文化是針鋒相對的,是對成人文化的抵抗。另一方則認爲,這種差異在快速變動的社會中不僅對青年的社會化起到了積極作用,而且能夠“反哺”社會文化。前者的代表是伯明翰學派,後者則是以瑪格麗特·米德的理論爲基礎。…

Continue

青年文化的認同與抵抗 上

Posted on December 23, 2023 at 10:00am 0 Comments

[摘要]青年在當代社會中遇到越來越多的問題。物質豐裕而生存不再特別困難,卻要避免在物欲的洪流里迷失;價值觀念劇烈變動而開放性增強,文化探索和創新擁有了更多的資源和空間,卻又要免于陷入歧路亡羊的迷茫;社會流動和體制性制約松動,讓青年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多的上升可能,而又難免落入社會認同的困擾;職業和身份的不確定性,更帶來青年身份認同的困惑。青年文化能否爲緩解青年的社會性焦慮和解決認同問題提供支持?爲青年的情感、行爲和價值觀自主性的發展提供幫助?是否對社會文化構成了某種程度的挑戰或者促進了社會文化的發展?這些問題,都關係到對青年文化的價值和功能的認識。

青年時期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是埃里克·埃里克森(Erick…

Continue

青年文化的代際與階層 下

Posted on December 22, 2023 at 5:30pm 0 Comments

代際理論作爲分析青年文化的理論立場,存在著“可能誇大世代現象”、“可能誇大代際差異和衝突”、忽視年齡層內部差異、本質主義傾向等問題(陳映芳:《在角色與非角色之間》,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5-42頁)。代際理論的特殊困難,就是世代長度和世代界限的問題,即世代的判定問題。從理論上講,世代的判定要考慮同一時期出生的時間因素,具有共性的行爲模式和信仰的同輩文化特性因素。



這兩個方面都比較難以確定,同一時期,並不只是自然歷史時段,而要兼顧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及技術變動;同輩文化特性,則可能是客觀存在的,也可能是社會標簽或自我標榜。這就導致了對現實的所謂世代的不同劃分,對當代中國人群的世代劃分就存在著這樣的問題。當然,代際派最爲重要的問題,還是忽視了青年群體的內在差異。無論是哪個世代的青年,因家庭、教育、性別、地域等方面的因素,都存在著極其不同的各種群體,即如“80後一代”,貧困家庭和農村的“80後”與富裕家庭和城市的“80後”是不能等同視之的。…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