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封面設計師黃暐鵬說:“設計常常會遇到不順遂、沒靈感的時候,只能堅持下去,保持平常心,在得失之間盡力保持平衡就好。” (Do you want...#3 by Dongyup Shim)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20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July 1, 2022 at 4:15pm

陳明發〈濾思場〉73

人的體驗世界包括轉化。在華人的理念裏,佛家講修佛、歸佛,有四萬八千法門;道家講修道、歸道,也有三千六百法門。所以,轉化體驗是多姿多彩的,不拘一格。(1.7.2022 臉書)

                                                                       (Photo Credit: onekindesign.com)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August 19, 2021 at 5:46pm


後現代主義:對現代性特征與宣言的“重寫”

20
世紀下半葉,隨著丹尼爾·貝爾所描述的“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在西方社會的思想文化領域,興起了一股“反”現代主義的思潮。這一思潮最初發端於建築藝術領域,進而擴展到文學、社會學領域,後又濫觴成為一種對現代性事業本身進行深入、持久、全面反思的哲學運動。
由於這一思潮強調,它與現代主義傳統的決裂,強調它對現代主義思想理論的批判與超越,因此被冠以“後現代主義”的稱謂。
對於這一詞匯的名詞形式“後現代性”,後現代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利奧塔明確地說到:“`後現代性'不是一個新的時代,而是對現代性自稱擁有的一些特征的重寫,首先是對現代性將其合法性,建立在通過科學和技術解放整個人類的視野基礎之上的宣言的重寫”。

對現代性特征與宣言的“重寫”,意味著思維方式的轉變,意味著學術視角的轉換,意味著理論範式的重建和話語概念的重構。在這種新的語境中,我們以傳統方式建構起來的認識與實踐對象,必將呈現出新的面貌與特征。

因此,作為現代性事業的主要特征與推動力量的現代技術,以及對技術的哲學反思,在後現代主義的語境中將獲得新的內涵、新的思路
吳致遠《後現代語境中的技術與技術哲學》,2005 / 原載: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7卷 第3期 2005年 5月 / 作者单位:東北大學文法學院 )


                                                             (Photo Credit:www.leslieballeweg.com)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July 27, 2021 at 9:19pm


後現代視角下的文化遺産元叙事

“遺產熱”已成為當今社會文化變遷的一個趨向; 然而, 它在短時間內驟然升溫的“後現代”語境中的價值,卻是很多人所不了解的。特別是當遺產演變為一種消費對象, 與大規模的群眾旅遊結合在一起的時候, 便形成對傳統意義上的“家園遺產”的巨大沖擊。對於相關問題的認知、討論和闡釋,不僅有助於提高人們的認識, 對一個國家所推行的遺產戰略的可持續性也有重要的作用。

 

一、後現代性與遺產旅遊

“後現代”是什麼? 利奧塔德用極簡單的話說:“我將後現代定義為對元敘事的懷疑態度。”

後現代主義演變為一種世界範圍的文化思潮。它對人類社會生產與生活方式的改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個異彩紛呈的世界,是由圍繞在我們周圍的發達資本主義企業,和自由的政治制度所開創的, 現在它被稱為“後現代”。


人類學研究將後現代主義的特質歸納為:

第一,一種對20 世紀社會和文化變化形式的研究, 這種變化來自於現代性的急速的、激化的或轉型的過程。

第二, 重新關注民族誌研究中的權威和關係, 在表述方面的認識論問題; 反對自啟蒙運動以後的現代主義所創立的客觀認識傳統。

第三, 後現代主義民族誌的“範式”變革,所包括的意義:

(1) 對現代主義所建構的“客觀”認識論,作全面的反思, 特別是“真實性”問題。

(2)“主位/客位”的邊界和關係的重新確立。

(3 ) 對表述權力, 特別是“書寫文化”(writing culture) 的政治學批判。


毫無疑義,“移動性”(播衍性)
是後現代社會,最具表現力的社會方式和社會屬性。

(彭兆榮,2017,“遺產旅遊”與“家園遺產”: 一種後現代的討論,2007年9月,《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第27 卷第5期 /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March 24, 2021 at 11:31am


陳明發《文化能力》

很多到過日本或韓國自由行的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在智能手機不普及的年代,所依靠的信息就是一本“孤獨星球”之類的指南,或就是一張折得皺皺向親友借來的地圖。因爲我們讀的是中文版本,遇上找不到方向或景點時,不會說別人家的話,只好用簡單的英語攔個年紀稍大的路人,手指在書刊或地圖某處拼命點,他們就會很樂意地手勢與話語並用指點去路。很多老一代韓國人與日本人都懂得一些中文,這就是他們的文化能力,幫得上遊客的一份本事。當然,日本人的禮貌與熱誠,是众所週知讓客人都感受得到的全民文化能力。我和妻子在首爾旅遊的時候,曾向一位看來剛下班的女孩問路,她似乎害怕自己說得不夠清楚,除了用英語答客問外,還特地陪我們走到一個路口說:“從這裏直去就看到了。”然後才轉身繼續路她的路程。(24.3.2021)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March 23, 2021 at 11:30pm

陳明發《充實布爾迪厄的文化資本內容》

根據美國社會學家特納的總結,布爾迪厄的所提出的文化資本,是那些非正式的人際交往技巧、習慣、態度、語言風格、教育素質、品位與生活方式等。它具現的形式有三:


(1)文化能力(the ability of culture):在精神、技能與實務面,足以發揮其文化內涵的素質。換一個角度來說,就是一個社會中的個體與集體,怎樣關注、觀看與回應這個世界:從對外界和對他人的關注、觀看與反應,轉化為對待自身的種種形式。


2)文化產品(the product of culture)目前各國在文化創意產業定義下商品,例如影視作品、數位內容、書刊、繪畫、工藝與設計等,皆可歸為這一類文化資本。它反映了一個社會的精神面貌。


(3)文化制度(the system of culture):確保文化生產足以進展與延續的體制措施,例如學校、治理、庇護與支援的體制。(參考:吳啟焰和王兆傑,2011,布爾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在旅遊規劃中的應用,《人文地理》2011年第1 期,總第117 期)



延續閱讀 》

LOIS GREENFIELD:40 YEARS OF DANCE 4

HART + LËSHKINA 1

HART + LËSHKINA 3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March 22, 2021 at 10:38pm


陳明發《符號和影像:疫後旅遊的文化資本》

後現代社會的消費文化,以符號和影像為主。在旅遊領域將掀開“新常態”的這後冠病時期,任何有關發展與規劃,在滿足傳統的消費需求之餘,也要考慮到尊重新的疫後消費文化。

借助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的三個方面:文化能力、文化產品與文化制度,我們可發掘與運用疫後的旅遊文化資本。

最早,法國社會學大師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擴大了我們對“資本”的理解,在我們所認識的經濟資本(economic capital)之外,他也引進了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和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二概念。


有學者沿用布爾迪厄的概念,置入旅遊領域而成:旅遊經濟資本、旅遊社會資本和旅遊文化資本。
(參考:(吳啟焰和王兆傑,2011,布爾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在旅遊規劃中的應用,《人文地理》2011年第1 期,總第117 期))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January 31, 2021 at 4:04pm


《符號消費是後消費時代的核心》

它是指在消費過程中,消費者除消費產品本身以外,而且消費這些產品所象徵和代表的意義、心情、美感、檔次、情調和氣氛,即對這些符號所代表的“意義”或“內涵”的消費。
(周曉虹.《中國中產階層調查》[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8月 / 見《符號消費(SYMBOL CONSUMPTION)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January 2, 2021 at 10:54pm


陳明發《文化·體驗·願望》


文化體驗帶來崇拜、喜愛、尊敬與欣賞等意向。這些感性需求可透過物質或符號消費而得到滿足。根據布爾迪厄的說法,教育活動作為一種生產過程,所生產出來的,即是對這些物質的或符號消費的願望。
(見[法]布爾迪約等:《再生產:一種教育系統理論的要點》,邢克超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49頁。)(2.1.2021)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January 2, 2021 at 10:51pm


陳明發《文化·願望·再生産》


文化生產物質或符號的體驗;而教育等社會再生產過程,則延續生產(也就是:再生産)對那文化體驗的願望。文化生產盡管有符號、抽象、感性的要素,表面上,它一般民眾能理解、體會的事物;而作為支援、衍生著文化體驗的再生産原理,卻往往發生于人們的覺察之外,形塑着人們的潛意識。

布爾迪厄就提到了各個教育場域:“醫生、巫師、神父、預言家、傳道者、教師、精神病醫生或精神分析專家。”(布爾迪厄,《再生產》前言)見[法]布爾迪約等:《再生產:一種教育系統理論的要點》,邢克超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6頁。

Comment by iPLOP on December 15, 2011 at 1:21am


像九把刀那麼會說故事,書就有救了;可是,假如作者是一般人而不是九哥,書首先得靠封面來招呼讀者。給新書縫一件見得人的衣裳,一點也不簡單呢。設計師的話,給予我們平常心。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